北京:对发展中的问题应实事求是地去认识

北京:对发展中的问题应实事求是地去认识

近些年,我国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一个声音喊到底”到“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体话语权越来越大。然而,众声喧哗的背后也有一种不良倾向,一些人在看待、讨论问题时,时常脱离事情本身空发议论,乃至歪曲事实、牵强附会。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有的是概念没搞清楚。比如,讨论交通运输管理。有人就混淆公共交通和出租服务的概念,或看着出租车价格较高要求公交也涨价,或对比公交一味批判出租车价格过高,板子狂挥打不到痛处。有的是乱戴帽子、无限上纲。韩国客机在美国坠毁致两名中国女孩不幸遇难,面对悲剧,有人却剑走偏锋,将此归结为中国机票太贵。类似思维,网上网下到处可见,有些人不但习惯预设观点、立场,甚至为此不惜传谣造谣,将舆论引向偏误。

一事发生发展往往有着多方面原因,各家因角度不同看法不同很正常,时不时来点思想交锋、观点较量大有裨益。然而,这些交锋必须首先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什么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过精要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说白了,就是我们认识和研究事物时要是一说一,是二说二。大到认识世界形势、社会发展,小到处理工作生活、家长里短,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来面貌,遵循基本的价值逻辑。脱离事实借题发挥,表面看似“角度独特”,实则谬以千里。不仅是对事物本身的误解,也不利于健康舆论秩序的养成。

中国行驶在发展的快车道,社会充满活力而又纷繁复杂,多重问题和矛盾相互交织,更要实事求是地去认识。这里头,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各级领导干部应当首先担起责任。社会发展了,老百姓的需求变了,工作思路也要跟上,不能老拿过去那一套一刀切。比如老百姓对环境的要求高了,相应地,就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上予以平衡;老百姓对效率的要求高了,相应地,就要大胆放掉一些繁琐的程序和审批,等等。对此,社会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予以建议监督批评,推动问题朝着解决的方向发展。反之,假如究其一点不计其余片面判断,或毫无来由为了批判而批判,只会刺激舆论神经,挑动公众情绪,撕裂社会。

准确把握当下所处的发展方位和阶段坐标,实现“中国梦”才更能脚踏实地。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些都是认识和把握当前社会现象的大前提。面对阶段性问题,拖拉塞责当然不对,但超越阶段不切实际地质疑谴责,同样有害。发展中的问题艰巨复杂,最终要靠进一步发展来解决,寄望于毕其功于一役,不现实,也不足取。

身处社会转型期与矛盾凸显期叠加的复杂中国,要撇清迷雾见真相、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惟有做到客观理性、实事求是,才可能不陷入舆论洪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点值得时时强调、人人谨记。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