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您认为中国有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那一天吗?
杨金海:一定会有的。我的自信来自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来自于我们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且从未中断过,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治国理政、修身齐家的智慧,可供我们借鉴。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和平发展的理论体系,可指导我们继续发展。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士来中国学习和考察。
去年,我们应约给拉美干部学者代表团举办了一个培训班,很受欢迎。第一堂课就是我讲的,叫《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拉美朋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关于如何让政府、市场两只手协调发挥作用,表现出强烈兴趣,说过去闻所未闻,认为中国这个做法太好了。
可见,不是我们这个理论不好,而是我们对外宣传不够。宣传不够有很多原因,比如,我们的外语不行。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现有的中国理论作品自身的含金量还不够,没有把中国的故事讲好,也就是没有把我们的做法和经验从理论上讲透。
重庆日报:在您看来,要依托“中国梦”话语体系掌握国际话语权,我们需要怎么做?
杨金海: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尽快建立一整套的、先进的、便于传播的理论体系。具体说来就是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总结出一套国际上可以接受的概念乃至思想体系。
这些理论成果我们总结得已经不少,但要国际化,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一是要学术化,二是要通俗化。如刚才讲的,拉美朋友觉得很好,愿意学,但是他怎么学,就需要我们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透,这才是掌握话语权的关键。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习惯做法,在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道路上是行不通的。
现在大部分中国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不少人还拥有了私家车,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是不满意?根本原因是精神支柱有问题,理想信念有问题
重庆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梦”思想是否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站得住脚,关键还在于“中国梦”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实现“中国梦”,我们最需要克服什么困难?
杨金海:我感觉在当前,乃至今后十年二十年间,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精神懈怠”。胡锦涛同志前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四个危险”,其中第一条就是精神懈怠,也就是精神支柱建设问题。
现在大部分中国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不少人还拥有了私家车,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是不满意?我觉得这是精神支柱出了问题,理想信念出了问题。人吃饱了饭就会有更高的要求,这就是精神的追求。
我们常常讲要追求美好生活。什么叫美?孟子讲“充实之为美”,精神充实了,才是最美好的。现在很多人常常感觉很焦虑,很压抑,很烦恼,这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而是精神空虚、信仰缺失造成的。
在这种背景下,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落到实处,怎么建立精神支柱建设的长效机制等问题,需要全社会仔细思考。
重庆日报:在重建精神支柱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杨金海:当前,最要紧的是尽快建设精神支柱传播的载体,特别是展览馆之类的。有了这些,就有了人们学习的场所,各级政府和组织也可以借此对群众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有了这些载体,就可以使人们耳濡目染地接受良好道德思想的教育。
此外,就是要考虑精神支柱传播生活化的问题。你不要总是直接给老百姓讲抽象理论,而要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解决人们的精神苦恼、空虚问题。这样,我们的思想工作才能够“接地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