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南京地铁乞丐“月薪”过万引发的思考(4)

【案例】南京地铁乞丐“月薪”过万引发的思考(4)

【启示与思考】

一个乞丐,月收入过万,是刚毕业大学生平均薪酬的4倍,是北京市平均职工工资的2倍,这个数字让人震惊,乞丐可能比施舍者更有钱,这样的现象会造成公众对社会诚信的质疑,也会伤害公众的善意。在这一现象背后,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扭曲,造成了部分人对尊严价值看得极低,把物质看得比尊严更重要。

乞丐原本是一些没有工作能力只能依靠乞讨为生的人,他们是一群弱势群体。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乞丐已被一些人“职业化”,乞讨成了他们发家致富的门道,他们利用人们的爱心、同情心不劳而获,甚至“月薪”过万,这绝不能是个冷笑话,他们给社会和谐造成了严重影响。

真假乞丐遍布全国让真正有困难的人失去了帮助。当乞讨变成了一种职业后,富人、穷人都在乞讨,人们就会真假难辨,也会让真正有困难的乞丐没有得到人们的及时救助,所以才会出现一些乞丐死在路边、垃圾桶等悲惨现象。乞丐们的各种伪装术让社会爱心慢慢退却。现在一些乞丐为了获得人们的同情和信任,不惜“重装出席”,道具可谓推陈出新,有的甚至不惜用年幼的孩子作为乞讨的工具,他们的伪装术可与国际演艺接轨。他们只需要凭借着他们的一身行头就可以轻松“月薪过万”,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破坏了人们对社会的信任,让人们产生了“逢丐必假”的思想,让社会爱心慢慢退却。

何止是南京,何止是地铁?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同身受,马路上时常会有乞讨者伸手要钱,只要不给钱或者用头撞车窗,或者干脆就赖到车上;也能看到有的乞讨者乞讨时可怜兮兮,乞讨完健步如飞离开。乞讨乱象让人们的爱心一次次在这种带着逼迫式捐赠的事实面前变得越发矛盾,不捐吧,可能很多乞讨者确实是生活困难,确实需要帮助,捐的话,很容易肥了一些靠欺骗爱心而谋取利益的人群。这种困局困扰着很多人,也困扰着管理部门。

乞讨变成“欺讨”其监管不能成为盲点。首先需要有关部门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用制度约束人们的各种欺骗行为;同时必须加大“欺讨”处罚成本,让他们为自己的欺骗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最后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打破乞丐这一职业行当,断绝他们的收入来源,把爱心通过正常机构和途径献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相关部门应该反思,有所作为,对“真乞丐”应建立保障机制,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但对于“伪乞丐”相关部门应积极协作,加强宣传,要让民众在现实中遇到问题既有辨别能力,更具有处事的能力,使乞丐的“诈欺游戏”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