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锦囊妙计

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锦囊妙计

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锦囊妙计

1. 传家法宝的概念

1.1  “概念”的神奇力量

当今是概念社会,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概念”价值万金,具有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奇力量。比尔盖茨的“软件概念”脱颖而出,独占鳌头,畅销全球,使他一跃而为世界首富,并卫冕十余年之久;乔布斯的苹果概念,刷新文化创意金融产业理念,战胜摩托罗拉,超越诺基亚,风靡亚欧,征服全球。概念是拨开重重迷雾,打开千把枷锁的金钥匙。王如松院士从文化角度提出“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的整体论概念,揭示一个通俗道理:“工厂不只是生产产品,更主要是围绕产品提供社会服务,以及相关的软件、标准、技术、文化和人才。未来生态产业经营目标应是产品、服务和文化三位一体,且后两项将逐渐代替产品成为企业主导产出。”试问天下谁主环球沉浮?谁笑到最后?市场最终取胜的是文化概念。

1.2  毛主席号召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1940年一个旭日初升的秋晨,延安马列学院的同志到杨家岭接毛泽东主席作报告,半路上正好遇上大步流星迎面走来的毛主席。毛主席严肃认真地对迎送的同志说:“从杨家岭到马列学院,不到十里路。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几步微不足道,不要接接送送。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作风——延安作风,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毛主席提出的“延安作风”概念,意味深长,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作一个界定,作风是指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团体、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习惯、风尚与习气,是带有整体性、稳定性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倾向,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反映素质,体现能力,关系形象。党的作风是党对待事业、人民和文化,以及指导思想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行为表现,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标志,体现党的内在精神、整体素质、政治倾向和纪律规范,反映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共产党人怎样对待事业和人民是工作作风,怎样对待文化是文风,怎样对待指导思想是学风。通俗地说,作风就是形象、门面、招牌、印象和概念,毛主席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一个政党同样需要不断地自省、自警、自励。党的作风建设概念就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树立新风正气,抵制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歪风邪气,将权力关在笼子里,确保肌体健康,增强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无论何型,归根结底是优良作风型,是正能量概念。不言而喻,廉政建设的基础和门面就是作风建设概念。

1.3  唐太宗李世民夸奖谏臣魏征胜似诸葛亮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下面列举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改进作风的典型例子。

有一句诗词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太宗政策真英明,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朝政治家魏征和唐太宗相处17年,一个以直言进谏著称,是国史上源清流洁、最负盛名的谏臣;一个以虚怀纳谏出名,是超凡脱俗、豁达开明的皇帝。尽管有时争论激烈,互不相让,最后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纳谏,这种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的君臣关系,历史罕见。

太宗去洛阳,途经今天河南宜阳县,大队人马安顿驻足在显仁宫,侍女齐眉举案奉茶,可杯盘碗盏都是几年前太宗路过此地曾经用过的旧银器,太宗不悦,瞥了餐桌一眼,大为恼火:“海味不见新奇,山珍又少得可怜”,大加训斥总管,拂袖而去。魏征斗胆指点迷津:“国君一旦开奢靡之头,立即会上行下效,腐败成风,覆水难收。即使供应丰盛精美百倍,隋炀帝也欲壑难填。苛政猛如虎,百姓负担沉重,导致人心思变,江山丢失,后果不堪设想。皇上怎能重蹈覆辙效法隋炀帝,殊途同归呢?”

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万象更新,向魏征不耻下问:“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功夫吧?”魏征开门见山地分析道:“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的人凶猛吞食,如同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年之内就可立竿见影,二年见效为时已晚。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并非要等待人民具备教化素养后才开始治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命由天定,境由心造,路在人走。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一言九鼎。勿朝令夕改,失信于民,人民无所适从。世界大文豪雨果说得好:“世界上最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太宗从谏如流,乐于听从魏征等贤臣的意见,倡德立教,修身正已,荐贤举才,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虚怀若谷,君臣团结,志同道合,积极采取良方益法治国理政,整饬吏治,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不到三年,缔造了唐朝举世闻名的“贞观之治”局面,值得后人借鉴。

魏征高度重视太宗的品德修养,直言不讳,当面直谏,坚持到底,“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背后违背,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魏征引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终身铭记,问怎样做明君而非暗君?魏征列举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投隋炀帝所好,阿谀奉承,报喜不报忧,纵容其骄奢淫逸,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法炮制,十羊九牧,人浮于事,结党营私,党同伐异,苦心孤诣,苛榨民财,谋取私利,民怨沸腾,导致隋朝灭亡。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贞观中后期,歌舞升平,河清海晏,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繁荣昌盛。创业之初的困境时过境迁,水落三秋,李世民难免淡忘,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锐气日渐消磨,滋长帝王奢侈之心。饱经忧患的魏征看在眼里,忧在心头。总结太宗对于臣僚的进谏,初始是“求谏”,随后则是“纳谏”而已,政权巩固后,往往“拒谏”,最后不仅不求不纳,还加罪于进谏者,变成“罪谏”,“文死谏,武死战”。太宗闻过颇为震动,知错就改,有所收敛,对魏征高度评价:“魏征以仁义之道辅佐我治国,希望我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才兼将相的诸葛亮也不能与他相提并论。”

魏征溘然长逝,享年64岁。太宗悲痛欲绝,罢朝五天致哀,命以一品官礼葬,将魏征像画于凌烟阁,前往吊唁赋诗纪念:“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太宗将魏征提出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座右铭,视魏征为“知兴替”、“明得失”,防己犯错的一面明镜,既是对君臣亲密无间关系的生动概括,也是对魏征的公正评价,充分体现魏征在太宗治国理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高殊荣。

魏征进谏的奏疏,语言、推断、理论,尤其关于“草创”、“守成”之难易等等,文风朴质,说理透彻,层次分明,被编成《魏郑公谏录》传世,《贞观政要》《旧唐书》《新唐书》均有转引,深刻影响宋代陆贽等人的文风,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优秀遗产。宋、元、明、清以来,历代有所作为的帝王,富有抱负的政治家,无论处于任何地位,都奉为经典圭臬而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比如宋仁宗朝的包拯深受魏征影响,经常向宋仁宗赵祯进谏。

1.4  坐位最长的康熙大帝提出“不修长城修民心”

英年早逝的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开元初年,宰相张说对这首诗描述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概念极度赞赏,无限钦羡,亲自题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作为学习典范。17世纪末,中国古代皇帝史上坐江山最久的康熙提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不修长城修民心”论:“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固,而边境自固。” 康熙一语道破大清帝国长治久安概念。

90余年来,共产党把党与人民关系确立为密不可分“血肉相联”,不断强调“党的根基在于人民、血脉在于人民、力量在于人民”,正是这一治党治国概念,成就了党举世瞩目的历史功绩。无可置疑,构筑牢不可破的“民心长城”概念,前提就在于“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只有党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把党放在心上;只有党把人民当亲人,人民才会把党当亲人”。

1.5  传家法宝传承创新:毛主席对李宗仁说“共产党靠总结经验打造新中国”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毛主席指出:“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他曾经诙谐地对李宗仁说,“我们就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这是党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在总结经验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两次巨大飞跃,第一次飞跃产生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产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党成立90余年、执政60余年、领导改革开放30余年来,始终注重借鉴古今中外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坚持真理,拨乱反正,始终保持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犯过一次“右倾”、三次“左倾”错误,给革命造成巨大损失。党敢于正视错误,及时纠错,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带领人民取得三大发展成就: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三大历史性转型:1949年社会制度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1979年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改变生产关系,做大经济总量;2011年“十二五”规划拉开中国第三次腾飞序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国防的全方位可持续科学发展模式转型,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呈现三大趋势: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转型,中高碳经济向低零碳经济转型。从国富优先到民富优先,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向消费倾斜。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层次,向个人倾斜,扩大中产阶级队伍,增加中产阶级收入。

1.6  共产党靠严明作风赢得民心这个“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两千余年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新纪元,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马列主义,“五四”运动风起云涌,新文化运动热气腾腾,荡涤封建迷信,反对专制独裁,提倡民主科学,呼唤新道德新文学。

19世纪20年代,曾几何时,80多个政党、200余政治团体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风生水起,沸沸扬扬,“你方唱罢我登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国学巨匠章太炎、熊希龄、梁启超、胡适、傅斯年、罗家伦等,既是近代史上最后一代天骄,又是现代史上最早的学术宗师,是名扬四海,威震五洲的政党领袖。然而“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无可奈何花落去,昙花一现,过眼云烟,终究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国破山河碎,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那国弱民穷、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黑暗社会,受苦受难的人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难以自拔,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中枢无能,树倒猢狲散,死里逃生,各奔东西,东北投奔张作霖,陕西投奔阎锡山,广西投奔白崇禧,浙江投奔蒋委员长。“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当时共产党员寥若晨星,屈指可数,仅57名党员,在各大政党党员数量排名上名落孙山。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李大钊两袖清风,名不经传;青年毛泽东在杨开慧父亲的推荐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勤工俭学,不足温饱。试问为何实力雄厚、博学多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国学大师领导的政党未能胜出,唯独“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共产党脱颖而出,如日中天,蓬勃兴旺,用弹指一挥间的28年建立新中国;而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的国民党被迫撤离大陆,喘息于台湾岛?

常言道:“人算不如天算”,“人在做,天在看,离地三尺有神明”,这个“天”就是人民。数百个政党及其团体一盘散沙,七零八落,随波逐流,难以解决四万万同胞的温饱生计。纪律涣散的伪军土崩瓦解后,80%投奔解放军队伍。在共产党召唤下,与鲁迅齐名的郭沫若先生从日本回国投身抗日烽火,写下《归来兮》诗词为证:“此来拼得全家哭,今往还当遍地哀。四十六年余一死,鸿毛泰黛早安排。”

千古箴言管子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那么中共为何赢得人民群众倾囊解袋,无私相助呢?党依靠三大优良传统作风赢得民心,将四分五裂、散兵游勇般的人民组织起来。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资源有限,从高级干部到普通党员生活异常艰难困苦,党与人民群众形成患难与共的鱼水深情。没有根据地人民的门板、“担架”,没有解放区的“小推车”,没有千千万万真心实意跟党走的人民群众,党难以立足。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靠人民群众起家,靠人民群众发展壮大,靠人民群众成就伟业,一切归功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1950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赞美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大团圆,歌颂毛主席:“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毛主席《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步其韵奉和:“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