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期待走出教育困境—如何正确向高考生隐瞒亲人死讯?(3)

【案例】期待走出教育困境—如何正确向高考生隐瞒亲人死讯?(3)

【启示与思考】

说起为高考隐瞒亲人死讯,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去年安徽芜湖考生沈飞走出考场后才得知母亲12天前已因车祸去世,父亲仍躺在重症病房。为让他安心高考,家人、交警和学校共同编织了一个谎言。18岁西安考生刘庆也是高考结束后才知道她爸爸两个月前已突发疾病去世。

很多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高考无法与亲情相提并论,高考年年有,但父母只有一个,不能见父亲、母亲最后一面,将成为一辈子的遗憾。“高考你明年可以再考,后年还能考。父母去世了,最后一面没看到,就算考上清华北大,也是一辈子的遗憾!”隐瞒亲人死亡的心态看似无懈可击,但却完全是以功利化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批评教育功利化,却无视帮助隐瞒考生亲人死讯就是一切以功利来衡量的。每个人都说这是个道德沦陷的时代。很多子女不孝敬父母,路人跌倒没人敢扶,为了赚钱食品可以无视他人健康……这些看似无解的问题,在“高考至上,生命第二”的践行中还难获得答案吗,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连生命都可以退其次的教育下,考生长大后,如何还能找到自己精神的根。

也有人赞成隐瞒。一是,父母已经死去,即使早点告诉孩子也无法复活;二是父母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人生和未来,不影响孩子的高考正是死去的父母的遗愿,所以亲属隐瞒是可以理解的办法。

对于高考前该不该隐瞒亲人死讯,不应有标准答案。应该说,这也是另一种考试,需要解答的是一条选择题,没有对错,但必须从实际出发,会对考生影响到什么程度,要看考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家庭关系和支持系统。比如说,隐瞒亲人死讯可能会让孩子正常参加高考,但当孩子知情后也可能造成对孩子心理的永远的伤害;告诉孩子亲人的死讯也未必就会影响高考,对于一个内心强大的青年,未必不存在“化悲痛为力量”的可能。这需要根据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家庭来权衡利弊,当然,权衡的前提也存在他们对二者重要性的认识。

这里还有一层意思。我们说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决定,决定的主体就是孩子的亲人。这是他们的私事,他们怎么决定都是他们的权利,这里不涉及法律法规,也不涉及公共利益,别人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强制他人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

在一些人看来,高考诚可贵,亲情价更高,正如今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从大方向上讲这话并不错,可是现实并不是选择题,其复杂性决定了选择的艰难性。

抱着公允的态度,谁都不否认,今天高考依然十分重要。既然选择了十年苦读,那么总要慎重对待这场考试。白岩松那句“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虽然有些刺耳,但说得并不错。亲人、老师、同学,这么多人参与到隐瞒消息中,只是希望这位考生考得好一些。这恐怕也是这位考生父亲的最大期望。

在情感表达上,中国人与外国人有很大不同。中国人则会从子女成长角度考虑,想得更多一点。中国人的爱心表达,更为沉重一些,但沉重不是冷漠更不是冷血。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希望子女更好的纯朴愿望应该得到尊重。这么多人参与隐瞒,并不是没人性没感情,相反,这是一种更为深沉的感情。虽然沉重,但却没有一点水分。简单地对此指责,只能说明“法海不懂爱”。

现实背景下,只要发生这种事,几乎都会陷入两难困境。无论是否通知考生,都会经过一番艰难的选择,选择的痛苦远远超过想象。真要进行指责,对象也应该是高考,而不是考生,不是那些帮助隐瞒的人。如果不是高考重要,不是爱之情深,怎么可能有人隐瞒?十年寒窗,多少次挑灯夜读,难道这位考生放弃考试,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恐怕答案并非如此。在这其中,爱虽沉重,但却真实存在,没有冷漠没有无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