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爸爸无话不谈,看着他这样,我实在……”陈丽虾瞬时红了眼眶,沉默许久。在家人随身携带的物品中,有一个手工做成的信封,其上写有“祝福父亲节快乐”。陈旧的信封里除了几张零钞,还有两封陈丽虾写给陈红光的信,落款的日期是在7年前。这两封信陈红光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着。
只是,信上的心愿和祝福再也无法实现。“我只想让爸爸走得明明白白。”陈丽虾说,她打算读大专选报应用英语专业,“这也是爸爸平时的期望。”
网友热议:
与茧结缘:那一年因为工作原因,我奶奶去世的时候也未能见她最后一面是我到现在还耿耿于怀的一种遗憾,有什么比生离死别更重要?什么都无法代替!!!!
同感!10多年前我外公离世,家人怕影响刚参加工作的我就没告诉,我一直耿耿于怀!没有什么比亲人更重要!
小火车1:一个高考令到错失与父亲最后一面有用吗?
但想想不考去了又能如何,这种问题儿女跟父母的想法就不一样了,父母都是为儿女想。
未闻花名1:真是恐怖,一个考试竟然可以比与亲人见最后一面更重要,心寒啊,中国人是有多扭曲啊,记得读书时我老外公去世我爸妈怕耽误我学习没告诉我,之后我狠狠的发了次火,他们就再也不敢这样了……
媒体称为孩子高考隐瞒亲人死讯忽略生命至上
因为高考而隐瞒亲人死讯几乎每年都能看到。
2013年6月3日,湖南籍女子王某不慎掉入涵洞内的暗渠,为了备战高考的孩子,女子的丈夫罗某还是抑制住悲伤,狠下心不将妈妈的事故告知。在悲剧面前,本能地保护孩子安心高考成为第一选择。
2013年6月9日晚,江苏吴江盛泽中学一名高三学生顺利结束了3天的高考奋战,高兴地回到家里。晚饭后,亲戚告知他“父亲没了”。。原来,为了不影响高考情绪,这名高考生的家人和学校一起编织谎言,参与隐瞒的人数有近千人,让这个巨大打击晚来了半个月。
对高考考生隐瞒亲人的死亡消息,大抵来自两种心态:一者是,将死讯告诉孩子也于事无补,丧父或丧母也不能死而复生;二者是,高考是人生一大事。父母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那么面临高考时,能够以高考优先就是以孩子的前途优先,这也是符合父母的愿望。这样的心理原本没问题,毕竟在过去十年寒窗就为谋得“状元”,平民的孩子也只有通过考试这一改变命运的机会。由此来说,“考试至上”多少有些“生存之上”。
但在如今还追求“高考至上”,因为高考宁愿隐瞒孩子则显得“过时了”。如今物质已经高度发达,有很多出人头地的机会,温饱自然不在话下。就是高考也不再神圣,2012年的高考录取率已经逼近80%。如果说科举之时,瞒报死讯还可以的话,如今已经被“稀释的高考”如何再能承担起瞒报亲人死讯。
尤其是千人联合隐瞒,已经达到了社会总动员:动员邻里、动员同学、动员学校,但笔者疑惑的是,就算隐瞒成功了,其考上了好大学。但这是传递给这位考生、整个社会的考生什么价值观呢?高考比生命更重要?
心理专家:或影响考生一生
这个“善意的谎言”对考生到底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对此,共青团上海市委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组组长茆玉书表示,这种隐瞒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对孩子来说,父母亲要高于高考,高考明年可以再考,不能见父母亲最后一面,会让孩子心里有一种负疚感,造成一段时间的情绪低落、心情抑郁,生理上也可能会造成影响。处理不好,可能影响更大。高考失败影响是暂时的,而这种心理伤害却是长期的。”茆玉书建议,家人最好能够向孩子坦诚当时隐瞒的真实想法,帮助考生走出伤害,如果情况严重,就需要找心理医生矫正心理认识。
在采访中,茆玉书提到了另一起今年高考发生的相似案例。长沙一位母亲送考途中遇车祸,考生含泪进入考场参加高考。茆玉书说:“这个事件对考生影响可能更严重,一旦这个考生的母亲不幸身亡,那这个考生可能会认为母亲车祸身亡是自己造成的,感到对不起母亲,有负疚感,造成心理痛苦,如果不及时排解,可能影响考生一生。”
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张亚却表示,这件事对考生会影响到什么程度,暂时无法下定论,还要看考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家庭关系和支持系统,唯一能确定的是这种欺骗的做法会让他们感到愤怒、委屈、无助。
张亚还讲述了自己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遇到的一起大学生因被瞒外婆死讯引发死亡恐惧的真实案例。张亚表示,这位学生外婆突然去世,从而引发对死亡的恐惧,表现为控制不住思考人生的意义、回想各种关于死亡画面,甚至还有见鬼的场景。这位学生持续情绪低落,时常哭泣,严重影响了睡眠。张亚说:“死亡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禁忌的,个案的外婆突然去世,父母选择的方式是避免让她知道,并没有哀悼的过程,这反而让这名大学生陷入了一种非存在的状态里。”
采访最后,张亚强调,“为高考隐瞒亲人死讯”这件事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值得反思,“对于一个高三的学生来说,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他想要过怎样的人生?除了高考,亲情、友情,甚至母亲去世都可以放一边吗?如果是,这样的做法其实把这一代青少年推上了没有感情、没有热血、没有担当的路上,这是真正堪忧的教育困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