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路自信:执政党建设的基点和方向(3)

六.道路自信:执政党建设的基点和方向(3)

6.2  批判派:从鲁迅的“立人”到柏杨的“尊严”

温故知新,在西方强盗持续百年的屠杀、掠夺和凌辱之中,中国知识精英深深体会到文化溃败和自尊的伤痛,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产生强烈的自审自虐倾向,于是出现以“国民劣根性”批判为代表的反思文化。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星星之火,燎原之势,终于酿就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倡导“新民说”,率先提出国民性自觉改造,促其从帝国时代皇帝臣民向现代化国民转型。鲁迅青胜于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弃医从文,摇旗呐喊,矢志不渝,毕生奋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力作令人振聋发聩,深刻剖析被重压得踹不过气的麻木愚昧的国民劣根性,如鲁迅笔下的闰土、祥林嫂、七斤、华老栓、华小栓、阿Q等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促其反省,令其自新,催其奋进。

鲁迅思想影响深远,后继有人,柏杨继承鲁迅精神,沿袭鲁迅似匕首投枪的杂文衣钵,致力于国民性批判。由于在“发酸发臭”的酱缸中酱得太久,国民认识水平及其视野深受酱缸污染,沦落为“丑陋”。柏杨在其《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一针见血揭发深陷“酱缸文化”和“婆媳文化”不能自拔的国民,其被压抑的“丑陋”的“劣根性”被“解毒”得淋漓尽致,如表现出自私自利,猜疑忌妒,脏乱吵骗,窝里互斗,保全面子,漠视时间,疏于精确,易生误解,顺而不从,思维混乱,缺乏公心,因循守旧,没有诚信,斤斤计较,精神胜利等阴暗心理,以及庸、懒、散、拖、扯、贪等不良习气。柏杨自我解嘲:“吴刚伐树我洗缸,古今相遇一感伤。千年挥斧树仍在,井蛙洗缸费思量。屈原徒怀家国恨,谏臣鲜血洒刑场。多少捶胸扼腕事,端赖几人不寻常。”

从鲁迅的“立人”到柏杨的“尊严”,与“以人为本”一脉相承,代表良心和良知,树立了文坛批判派或暴露派的鲜明旗帜;从《阿Q正传》、《丑陋的中国人》,到《潜规则》、《血酬定律》,再到《中国的人心与文化》,警钟长鸣,吐故纳新。“文革”后短短几年涌现诸如《班主任》、《伤痕》、《丹心谱》、《于无声处》、《未来在召唤》、《乔厂长上任记》、《将军,你不能那样做》、《人妖之间》等一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品牌的新作品,突破“四人帮”炮制的“三突出”、“高大全”精神枷锁,解放思想,正视现实,求真务实,干预生活,暴露阴暗,引起强烈反响,表现作者甘当人民孺子牛的崇高德行和可贵良心。

历史上独裁统治者,面对错纵复杂的社会矛盾,强制维持“舆论一律”,扑灭真理,粉饰太平。其结果适得其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助长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广泛传播。而共产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将人民民主贯穿于思想文化领域,积极鼓励批评和纠正自身缺点、错误和弊病,辨真识伪,扬善抑恶,扶正除邪,矫枉过正,无可非议,这正是执政党深受人民拥护的力量和信心所在。

而今,我们仍需要对现实冷静反思的作品,无情揭开腐溃的伤口,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命令主义,特权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形式的落后意识形态必然造成“社会阴暗面”或“社会弊病”,富有正义感和责任心者,能够熟视无睹、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吗?

6.3  歌德派:一首歌纪念一代天骄,一部电影标志一个时代

当年大批作家辛勤开垦,努力耕耘,写出社会真实,道出人民心声,满腔热情地歌颂新时代涌现的新人物、新事物、新思想、新风尚、新道德、新精神,如《雷锋之歌》、《欧阳海之歌》、《李双双》、《老兵新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等优秀作品,诗情画意,至真至善,大放异彩,生动活泼,欢天喜地,喜闻乐见,饱赏眼福,脍炙人口,建树新时期中国文艺里程碑。

下面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歌,歌颂共产党的奉献精神,体现党群鱼水情深。

中国民歌传承优良人文传统,一首歌标志一个时代,如 20世纪30年代的《大刀进行曲》,40年代的《解放区的天》,50年代的《志愿军战歌》,60年代的《谁不说俺家乡好》,70年代的《北京颂歌》,80年代的《祝酒歌》…… 每首歌都像历史的一面旗帜,引导时人,激励后人。

一首歌纪念一代天骄,如《东方红》歌颂第一代领导集体;《春天的故事》歌颂第二代领导集体;《走进新时代》歌颂第三代领导集体。《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三首歌,将历史长河连接;同时,歌曲也琥珀般凝固在历史中。

蒋开儒、叶旭全作词,王佑贵作曲,董文华原唱《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洪源、刘薇作词,

蒋开儒作词,印青作曲,张也原唱歌曲《走进新时代》:“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已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

戚建波作曲,王建作词,常思思演唱,《情系老百姓》:“老百姓的苦刻在你揪紧的心头,老百姓的乐挂在你舒展的眉头,老百姓是父母,真情天长地久。老百姓的幸福,是你一生的追求。为了老百姓,心为民所忧;为了老百姓,利为民所谋;为了老百姓,情为民所系;为了老百姓,辛劳写春秋”。

戚建波作曲,云剑作词,吕继宏、王宏伟、刘和刚曾经相继演唱,《咱老百姓》:“都说咱老百姓是那满天星,群星簇拥才有那月光明。都说咱老百姓是那黄土地,大地浑厚托起那个太阳红。都说咱老百姓是那原上草,芳草连天才有春意浓。都说咱老百姓是那无边的海,大浪淘沙托起巨轮行。天大的英雄也来自咱老百姓,树高千尺也要扎根泥土中。是好人都不忘百姓的养育恩,鞠躬尽瘁为了报答这未了情。家道盼富裕,国运盼昌盛,老百姓盼的是祥和万事兴。谁只要为了咱老百姓谋幸福,浩浩青史千秋万代留美名”。

孟庆云作曲,邹友开作词,祖海演唱,《为了谁》:“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一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回。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望穿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回?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你何时回?你是谁?为了谁?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泪。谁最美?我的乡亲,我的战友,我的兄弟姐妹”。1998年夏季,史无前例的特大洪灾袭击了我国南北方多个省市。词作家邹友开心系抗洪前线,策划组织四场抗洪抢险大型晚会,推出歌颂抗洪精神的主题歌曲。为了写好歌词,作者亲临抗洪抢险一线,仿佛当年魏巍出生入死穿梭在抗美援朝前线,写出打动成千上万人民心灵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在抗洪抢险前沿,作者耳闻目睹战士扛着沙包一趟趟往返,在洪流中背驼着胜似亲人的乡亲艰难前行,被救助的受灾乡亲发自内心的感激眼神……,作者感动得泪流满面,夜不能寐,浮想联翩,兴奋不已,灵感突现,一气呵成。在录音合成初期,歌手祖海对歌曲情感把握效果欠佳,后来回到故乡江西九江,与军民一道参与抗洪抢险时,才产生丰沛感情。当年中央电视台教师节大型文艺晚会上,《为了谁》一亮相就博得满堂彩,接着又上春晚,迅即在全国观众中引起轰动。

7. 运用新文化复兴清明政治创造时代新文明

曾几何时,反腐倡廉进入“拔剑四顾心茫然,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文化打开一扇窗口,网络文化、数字文化风起云涌,蓬勃发展,你揭我查,党群二度携手。新文化与共产党渊远流长,共产党就产生于新文化运动。而今,党运用网络数字新文化谱写党建领域新篇章。继电话、收音机、广播、电视后,网络数字文化再度掀起传播文化革命。仅仅12年时间就从五千万打造到6亿网民,几乎人人都会手机上网,家家都有话语权,个个懂得“翻墙”、“越狱”新概念。

7.1  传播文化革命

今日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认识这一生活环境,而又能引领我们走向新世界的,则是威力无比的传播文化。传播文化是人类天赋本能,古今传承源远流长,传播文化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塑造社会,也被社会塑造,是由传统向现代全方位转变的设计师,在发展中国家是变革代理人,扮演观望人与报道者、决策者与领导人、教师等三重角色,对现代化扩大、复制和激活功能作用包括观察、报导、解释、忠告、教育、决策、娱乐等,可增强认知能力,建立新观念,激起思变效果。从施兰姆的“传播文化效果论”到联合国马克布莱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从罗吉斯个人层次论到华特、雷格斯和柏格社会层次论,再到艾森斯德全方位现代化视野,发展传播学经典百花齐放,可归纳为代理论、镜子论、结构论等三个架构。新兴市场国家不甘寂寞,发挥传播文化多种功能效应,成为社会变革加速器、“现代人格”放大器、政治社会化助动器、创新扩散器。中国现代化传播面临缩小人的现代化与物质现代化差距的严峻挑战。

随着都市化、信息化和市场化,从民间文化、市民文化到应运而生的大众文化,传播文化三次革命展现了辉煌图景:首次革命从印刷到报业,再到大众电子传播;广播电视是再度传播革命;网络数字媒体新文化是突如其来的第三次传播革命,电脑、手机帝国风暴席卷全球,世界顿时变成“电视手机村”,电视、手机功能多样化、频道专业化、覆盖全球化和传媒一体化。从有线电视到卫星电视、数字电视,又到高清晰度电视,再到掌上电视、手机电视,发展神速。“上网”和“在线”,博客、飞信、微博和手机网络,使人类真正感受到信息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新景观、新档次和势不可挡的新趋势。它扩张“文化”概念,形成人与人及群体之间、生活和信息空间息息相关的互动关系,促使创新性思维及价值意识建构方式转型,诱使人们沉醉于超文本的“形象”,扬弃传统文化“古董”,追赶全球化“新潮”,强化商业价值,冲击伦理价值;由集体性转向个体性话语;形成“现代性”焦虑,导致电视化、手机化的第二现实。其负面影响表现为文化的堕落和异化,精神的流放和分裂,实质上是人化的物(传播机构)或物化的人(组织化的传播者)对人的奴化(物的统治),造就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与20世纪大相径庭的新一代成长。

7.2  网络文化蕴涵无限丰富,具有公开性、公正性和民主性

诚然,网络数字文化作为凝结人类智慧的新型全球文化形态,倡导平等,尊重个性,崇尚未来,蕴涵无限丰富,对人们精神生活影响巨大,日趋成为现代社会主旋律。具有丰富性、快捷性、开放性、广泛性、民主性、渗透性等特征;并超越文化界限,促进全球范围内先进思想意识、道德价值观念传播和融合,为知识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丰富性。1990年全球数据库总量达到20亿条,2000年达到95亿条,2012年超过200亿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影视、股票、音乐、卫生等,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大量网上信息为人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开拓了人们的眼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快捷性。网络信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更新,创造了超越时空、覆盖全球的“在线空间”。人们凭借互联网的多元化功能,及时浏览信息,迅速查阅资料,了解世界各地大事,自由表达思想,足不出户操作电子商务,并实现网上招聘、求职、征婚、交友、购物。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一封电子邮件从中国发到美国仅需2秒,相隔万里,却近在咫尺。无论查询资料还是下载信息,网络是迄今为止速度最快的传媒,信息更新和发布瞬息万变。西半球发生的事情,东半球的人通过网络可能先睹为快。由于信息快捷高速传递,即使万里之外的网友也可“当面”交流讨论思想、互通有无,提高人类对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

开放性。互联网的关键概念在于其公正性,它并非为某一种需求设计,而是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总的基础结构。它允许增加任何新的服务,而不是限制它。互联网已成为全球性开放系统,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可迅速波及全球,辐射至各个角落,具有无限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世界各地网民运用网络语言交流时,能突破不同民族、社会制度及思想文化等种种局限,增进相互了解,赋予更大的国际性和包容性,共享丰富的国际信息。同时,网络超越性别意识和身份意识,表现出身份的虚拟性、交往的隐蔽性和互动的神秘性。在互联网上没有老手,只有“新秀”,不分尊卑贵贱,无论男女老少,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五年前的“专家”,如果不思进取,可能变成彻头彻尾的“外行”。

广泛性。随着多媒体网络系统普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0亿以上用户。目前我国上网人数已超过6亿人,随着政府上网、企业上网、电子商务浪潮一浪高似一浪,未来数年内网民将以几何级增长,据预测可突破10亿之众,以青少年网民为主。

不可控性。一是网络信息的公开性。只要通过一台联网计算机,就可以接受或传播各种信息,无需登记,完全匿名,因而其个体行为难以控制。美国学者莫森指出:未来社会将没有一个机构和部门能够支配或控制信息流向。因技术手段限制,任何国家都难以按本国意志对跨国界的网络实行超国界的有效监控。二是网络信息的共享性。通过网络传播信息的人与日俱增,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持不同政治态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致使网络信息五花八门,纷纭复杂,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信息宝藏和信息垃圾共享一“网”。三是自由空间不受限制。网络传播是双向主动传播,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信息,具有无限的自由空间。四是没有把关人。传统信息媒体如报纸、电视、等有“把关人”,所载信息符合本阶级利益;而网络传播则消除“把关人”,人们只要找到网址就能随心所欲浏览感兴趣的信息。对此学者忧心忡忡:“这些信息的度和质难以调控,既可能是同质(方向性)同度(适应性)的;也可能是同质异度或异度异质的。”

民主性。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异步传输和交互式沟通更富有民主性,人们因兴趣、爱好、需要而分化,能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弱化个体对团体及他人权威的依附,使更多的个人和群体享受民主和平等。电子邮件冲破了森严的等级观念,甚至一介书生也可通过网络向总统表达自己的意愿;身处穷乡僻壤的孩子能与繁华都市的富裕子弟共同探寻知识源泉;教师和先辈不再意味比学生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因为后者在网络上获得的信息使他在某方面更具权威。人类在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艰难历程后,已步入一个网络资源人人均沾的新天地。

渗透性。网络自诞生后不仅自身不断演进,而且迅速与其他文化特质相结合,形成庞大的文化丛,渗透到教育、经济、政治、科技等众多领域。当人们接受这些技术文化丛、文化群、文化集时,就会产生价值观念丛、价值观念群以及价值观念集。网络文化既能表现出物质形态(如计算机硬件),又能表现出精神形态(如电子信息);还能表现出制度形态(如使用网络的有关程序)。它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营造一种主体化、平面化、标准化、形象化的“快餐文化”,在体裁上,产生距离的销蚀现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瞬时反应、冲撞效果、同步感和煽动性,因此具有更强的渗透性。

国际性。一是环球文化。世界统一的TCP/IP协议标准,为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覆盖提供可能性和必然性,超越时空,消除距离障碍,创造可以全球沟通的“网络语言”,为建立“环球文化”提供技术手段和物质载体。成为当代信息社会最繁忙、最富挑战性、最具生机与活力的系统,使人类进入信息传播全球化时代,参与塑造明日社会,世界变成地球村。二是包容性。当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网民共同使用统一的网络语言相互沟通时,各自迥然不同的民族文化非但不会成为沟通障碍,而且会在交流中增进相互了解,从而突破民族文化的局限性,更新人们的思维模式,赋予其更大的包容性。三是强化“资源共享”价值观。只要进入网络系统,人们就可以超越社会制度、思想体系、阶级特征等局限而共享丰富的国际信息,强化以往人们在憧憬大同世界、资源共享的社会理想时的价值取向,并提供现实的操作方法。

7.3  运用网络文化催生中国古代传承的“清明政治”

网络不断更新和延伸文化空间。人类催生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也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丰富人类精神生活。网络文化携带自身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每一个场合、角落;并以非常力量支配人类行为和观念,无所不在,无所不往,万象纷呈,千姿百态,光怪离陆。伴随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及市场化,高度浓缩的数字化及网络经济全方位渗透,不仅与人们的工作形影相随,而且占据其业余生活,越来越深入地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新的文化时尚。据抽样调查,青少年以网络为核心,平均上网率已达95%,其中每周上网超过30个小时的占1/2。

改变思维、行为方式及审美情趣。网络活动是主客体双向互动的创造性活动过程,激发青少年对可能性空间探寻的好奇心及无限憧憬;并深入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多层次精神领域;同时改变人们的传统知识结构和兴趣导向。无论比尔·盖茨,还是尼葛洛庞蒂都反复申明:网络世界属于未来一代。

网络文化促使教育社会化。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网络技术为三者结合提供了平台。网络无地理界限,不同地点都可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家长可随时查询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学校也可随时与家长联系,教育网络也可与政府机关及其社会团体相连,为社会各界参与教育大开方便之门,家校社结合,形成教育网络巨大优势。

运用网络文化催生中国古代传承的“清明政治”。女博士后常艳以《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为题,在网上大胆披露性爱实录,俨然红色理论说唱界的女王立军。环球时报惊呼: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被免职是严格吏治信号,震动不亚于薄熙来案。或许,中国官员考察将进入道德洁癖时代。互联网使整个社会变成监督者,官员谁被揪住,谁就要为社会前进的决心祭旗。据媒体报道,十八大后,已有十数位省部级高官相继落马,与互联网丑闻曝光有关。

十八大提出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清正”、“清廉”、“清明”三者层层递进,清正是基础,清廉是形象,清明是目的。没有执政党的清白正直,就未有政府的清白廉洁,更不可能实现清明政治。顾名思义,“清明”意味着明镜高悬,清澈见底,敞亮透明。“清明政治”本质是长治久安的社会制度,权力被关在笼子里,运行在阳光下,呈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国泰民安景象。既描绘了开创当代盛世的美好愿景,又提出实现宏伟蓝图的根本途径。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