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高考作弊—何时变得理直气壮了(4)

【案例】高考作弊—何时变得理直气壮了(4)

【启示与思考】

发生在湖北钟祥的“家长围攻高考监考人员”事件,震惊了舆论。该事件背后也折射出了许多问题:

首先,长短不分,道德沦丧。作弊者和想作弊者如此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岂非荒唐。高考是严肃的事情,也是国家千百年来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考试的监考人员轻易向舞弊者屈服,一则对遵守规则的绝大多数考生是一种不公平,是一种伤害。再则,也是对国家高考制度的一种亵渎和对职业道德的不作为。家长和考生的愤怒过激行径,也折射出了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人们急功近利,个人私利至上,金钱至上的一种不正常心态。是长短不分,社会道德沦丧的表现。

其二,缺乏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如今社会上假药、假货泛滥成灾,不仅仅是人们利益至上的心态作怪,更深层次地反映出了我们中国人缺乏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人们愿意享受规则带来的利益,却不愿意承担规则规定的义务。这是一种无赖精神。这些考生愿意参加高考,来改变本身的命运,但又不愿意遵守游戏规则,希望靠作弊考高分,获得意外的成功。

其三,缺乏自我担当与责任意识。遇事成功是本身的功劳,失败了就怨天尤人,缺少担当,缺乏责任意识,也是当前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高考成功的前提在于本身付出的努力,还有天资禀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综合作用。如果寄希望于投机取巧,购买答案,雇佣枪手,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赌徒心理。没有得逞便群情激愤,聚众闹事,真是荒唐至极。

另外,透过此次事件,我们看到了其背后的利益链。虽说现在的高考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高考成绩的好坏影响到的,不仅是学生的前途命运,高考成绩也是学校、教师身上一道难以摆脱的箍。高考成绩还是政府对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学校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硬指标。总之,高考成绩意味着考生的前途命运,意味着学校的成绩,意味着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政绩。于是,某些人在种种利益面前,法律规定、诚信道德统统不放在眼里,大家心照不宣,各打各的如意算盘。

笔者以为,对于舞弊事件,除了严查相关人员的责任,更要逐步淡化高考情结,改革教育政绩评价体系,改变学校、教育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教育观、政绩观。只有这样,这种集体舞弊事件,才有可能减少。

真心希望家长、孩子、老师和社会都要理性地看待高考,不要妖魔化高考,给孩子一个选择的余地,给社会一个多元化发展模式,给民族前进的动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