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思想与知识

智慧、思想与知识

 

“智慧”,一个让人向往乃至敬畏的词语。笔者曾以“说文解字”的方式对其进行探讨,譬如“智”,从“日”从“知”,说明积累知识的重要性;“慧”,从“彗”从“心”,只有不断扫除心灵“尘埃”方能有大智慧产生,极言道德之重要。此解释仅大略勾勒了构成“智慧”的相关因素,譬如知识、德性等,没有深入探讨下去。事实上,智慧非孤立之物,若谈智慧,还势必涉及其与知识、思想的关系。

1、智慧的特征:通达无碍

就逻辑关系而言,知识、思想与智慧约略构成层层递进的跃迁关系。知识虽不等同于智慧,但智慧绝非脱离任何知识的“空架子”,欲获得智慧须有一定的知识作支撑。须知,知识有身体(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之分,这可以从一个层面上解释为什么“目不识丁”如六祖慧能者,仍具有大智慧——因为,慧能通过修行、体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知识。

由于知识总是对现象具体的、有限的把握,因此它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与超越。当把纷繁复杂的“现象”从知识中剔除,剩下的“骨架”,则大致构成思想。或曰,思想是具体知识的升华。类似的想法,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曾表述过,他在《逻辑哲学论》中写道,“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事实的逻辑图像”约略相当于知识的“骨架”,无疑,思想的“骨架”则有更大的适用范围。譬如,就世界中的种种因果现象而言,无论其表现形式何等复杂,但其“骨架”无非体现为因果思想。就此进程而言,思想超越知识,高于知识。

比之于知识,思想有所提升,但仍然不圆融,原因在于世间存在如此繁多乃至彼此对立的“思想”,这种繁多、对立表明“思想”本身并不通透、不圆满。若思想能继续提升,不断吸收、容纳不同的思想,并将其融会贯通而终至圆融无碍时,则意味着智慧的生成。智慧,乃为消除思想藩篱的“大思想”,它是“一”而非杂多,是圆融的,是“通”的。对此,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尝言:“只有一种通货,我们一切的物品都必须兑换成它,才能买卖;这通货就是智慧。”苏氏之言,精辟地道出智慧“通达无碍”之特质。

2、智慧的范围与“形质”:无限、无形

就使用范围而言,知识、思想与智慧呈渐次拓展之势。由于知识总是具体的,针对具体的对象展开,故其使用范围极其有限。

譬如,以烹饪知识(技术)为例,面包师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使面粉发酵;蒸包子的厨师,则聚焦于包子馅的调制;炒菜的大厨,焦点莫过于菜肴、调料之搭配,由此可见,具体知识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思想属于“形上”层次,它是对具体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故其面对的是广阔的领域。如,“烹饪思想”就超越了具体的面包、包子和菜肴的知识领域,它甚至还涵盖了营养学、卫生学乃至美学等领域。可见,一种成熟的思想是可以涵盖并指导不同知识领域的。较之知识,思想的范围固然有所扩大,但由于思想派别林立乃至对立,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视野。智慧则不然,智慧打破并融合不同思想的边界,使得各种“小思想”融合为大思想、大智慧,其视野亦随之扩大至无限。奇妙的智慧犹如空气,弥散于整个宇宙,它应对的乃是整个世界,故其使用范围是无限的。

就形质而言,三者区别亦明显。知识是有形、有迹、有边界的,是可说的。知识的“形状”取决于其所处理的对象;思想的范围较广,因无固定对象,故无定形,但它却是有迹的——一则,思想的对象范围虽广,但大致有一个区域限定;二则,思想须凭藉语言表达,语言乃思想之边界——语言可视为思想之“迹”,思想仍然是可以说出的。

相比之下,智慧则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它无形、无迹。智慧应对的是无限宇宙,故无形;智慧非语言所能表达,本质上是一种应机而发的“潜能”,故无迹。正因为智慧无形、无迹,在语言之外,故道家称“道不可言”,孔子倡“述而不作”,禅宗则“拈花微笑”。智慧在“语言”之外,还暗示了思想自身的限制性,同时更凸显智慧的“通”性。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