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需求结构不平衡,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中产陷阱”影响日益凸显
●“阶层固化”苗头显现,人员流动的通道变窄,成为不容回避的难题
●让再分配环节更趋公平,进一步降低基尼系数,藏富于民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9元,中位数则为11938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817元,中位数则为4171元。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中位数相差1711元,与去年同期1572元相比有扩大趋势;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与中位数相差646元,与去年同期613元相比也有小幅上涨。
“平均数”和“中位数”差距扩大的现象再次说明,我国转型中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这一事实也警示我们,在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时期,容易出现经济发展失调、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使得发展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未来,中国会不会深陷其中,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道坎儿?
1、“安全感”缺失:中产阶层的困惑和焦虑
姚立新是北京市某高校2012年硕士毕业生,目前在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新材料的研发工作。和众多“北漂族”一样,他每天上班要挤地铁,下了班就宅在家里玩网游,因为“外面的那些娱乐消费都太贵了”。
2013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情况
谈到自己的收入支配问题,姚立新说,自己就是给北京GDP“扯后腿”的,“除了日常开销,我基本没给GDP作什么贡献”。
他介绍说,自己每个月的平均税前收入约7200元,包括基础工资、职位工资和奖金。扣除五险一金800元及个税207元后,实发工资约6000元。在有些人看来,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一工资水平已经很不错了,但除去各种开销后,他的积蓄不到工资的一半。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与一个同学合租一套房子,租金2000元;每个月基本伙食费和其他花销约1500元,加上交通费、手机费、上网费、水电费等开支600元,每个月的积蓄不足2000元。
姚立新说,生活在北京让他觉得很没有安全感,就算老板给加工资,也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
姚立新说出了很多人心中的感受。家庭收入不断上升,消费能力却并未同步增长,投资理财之路崎岖难行、对未来生活充满焦虑不安……当我们的国家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挑战之时,很多人也感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中产陷阱”。
由于需求结构不平衡,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中产陷阱”影响日益凸显。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说,2001年至2010年,我国投资率从36.5%上升到48.6%,消费率则从61.4%降到47.4%,其中居民消费率从45.3%降到33.8%,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甚至低于“金砖国家”的巴西、印度。
专家指出,任何一个高收入国家都是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导的“消费型社会”。而我国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收入主体结构中,天平不断向政府和企业倾斜,政府和企业在获得高收入增长的条件下,将较多资金用于投资。分配失衡制约着消费能力,居民消费较难扩大。
王一鸣分析说,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是陷入“中产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平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创造更为均衡的发展,还能够减缓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的另一大诱因是社会风险,即没有实现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导致一系列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中产阶层的焦虑警示我们,近年来,由于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不匹配,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GDP增长,民生改善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百姓普遍感觉“国强民不富”“幸福指数不够高”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