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侯惠勤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社会思想空前活跃。我们在批判、抵制错误思想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大众的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正日益多样化、多元化。本期《时代问答》聚焦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持人: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价值迷茫”的现象,社会上也不时暴露出一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问题。我们应当怎么来看待类似问题?
侯惠勤:我们讲现在理想信仰出现的现象,也不是说哪个人坏,也不是指一代不如不一代,似乎过去革命年代那些人淳朴,现在的人都变坏了,要从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中来看。
丹尼尔·贝尔写过一本书叫《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他在书里有这么一句话,现代性的根本问题是信仰问题。原来都是一元化信仰,现在是价值多元,什么都可以。
丹尼尔·贝尔同样说过这样一句话,革命的确能够使人们沉醉,但是问题往往发生在革命的第二天,你革命了以后又怎么办?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就是革命和和平建设,尤其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建设,它们的差别在哪里。我觉得有三个差别。
第一,革命时期是日新月异的质变时期,革命是一个大变动的时期,天天都有新事物,天天都有新的情况发生,能够燃烧人们的激情,能够调动人们的热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设是一个简单的,日复一日的,重复的过程,所以人们要开始崇尚“平平淡淡才是真”。
第二,革命时期,它的利益是整体的,个人利益是不突出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设利益多元,尤其是个人利益凸显,人们开始关心个人利益,这样就导致共同利益有点削弱,大家仿佛看不到太多共同利益。这告诉我们,我们要培养共同理想,一定要增强共同利益。
第三,革命都是从未来来汲取前进的力量。现在人们关注的是现在,是当下,是现实的利益。所以历史的情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也要相应变化。
主持人:在一个思想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依据什么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侯教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们的国情,党的十八大强调有“三个不变”。第一,我们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不变。第二,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现在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第三,我国仍然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这样的国际地位不变,这就决定了中国还不是发达富裕国家。这“三个不变”决定了我们还是要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第一不能搞资本主义,第二,不能搞超越阶段的社会主义。在这个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灵魂当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然是共同理想,这些都是一个方向性的东西,是不能变的。
主持人:我们看到,在2012年第5期的《思想教育研究》杂志中,有一个对您的专访。您谈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的一些观点。
侯惠勤:我提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是三条。第一条是人民至上,群众第一。以此对抗西方个人至上、利己主义。第二,劳动优先。以此对抗西方资本优先、资本统治这样一个价值观。第三就是共同富裕,以此对抗西方的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也包含着消灭阶级,消灭剥削这些内容。
人民至上,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人民当家做主。劳动优先,体现了国家的导向,尊重劳动。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创造了人类,所以要把劳动作为我们的一个重要基石,体现了国家利益导向。再有就是共同富裕,也是体现了国家的一个导向。而且这个也体现了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十八大提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既然它是道路,它就是个过程。所以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人民至上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怎么从通过人民民主专政最后走向无阶级社会这个过程,劳动光荣也体现了这样一个劳动的解放和劳动的复归这样一个过程。
主持人:十八大报告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之间应该是一个什么关系?
侯惠勤:我想培育主要是要通过示范、通过倡导、通过推广,它更多地体现一种引领。践行,实际上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强调每个人,每一个团体自觉地去做。这两者都要在我们统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这样的基础上,通过群策群力,集中群众的智慧来践行。
注:本文摘编于江苏卫视频道播出的“马工程”首席专家大型系列访谈栏目《时代问答》原脚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