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交友 血肉联系更密切

干群交友 血肉联系更密切

让血肉联系再密切些! ——全面推行“党员干部与群众交友制”的实践与启示   2012年02月07日13:5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稳定是和谐的一切基础,没有稳定就不可能有和谐。然而,矛盾是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由于机制、体制、制度以及工作方法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原因,党群、干群、矿群等各类矛盾逐步凸现出来,在发展过程在的企业争效益、农民群众争利益二者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上演了,并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已经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和各级部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水城县“党员干部与群众交友制”的提出和实践,可谓是一场“及时雨”,为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矿群关系,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找到了突破口和切入点。

一、产生背景

2009年2月以来,全县81个县直单位、33个乡镇相继建立健全了“访民慰民月”活动长效机制, 747名领导干部深入开展了“访民月”活动。3月,县委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对群众体性事件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由水城县委组织部牵,组织政法等相关单位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几点思考》、《水城县基层党组织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案例研究》等调研报告,提出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交友制度”,并在蟠龙乡、米箩乡、阿戛乡、猴场乡、发耳乡和滥坝镇等地进行试点。2010年5月,县委出台了《关于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行“交友制”的实施意见》,这一机制正式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全面实施,为各级党组织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和矿群关系找到了切入点。

二、主要做法

在开展“交友制”试点的具体实践中,县委按照“积极推进、鼓励创新”的原则,各试点乡镇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初步探索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交友措施,切实将“交友制”打造成为社情民意“直通车”、党群干群“和谐舱”、服务群众“满意号”、勤政为民的“动力艇”、科学决策的“智囊团”,进一步凝聚了各级党组织的力量,营造了党群和谐、干群和谐、乡村和谐、家庭和谐、党组织内部和谐等“多级和谐”的良好环境。

(一)科学确定对象广交友,打造社情民意“直通车”。各级各部门党组织切实将农村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专家、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老族长以及村老、寨老等“八老”作为交友的主要对象,定期拜访,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以晚辈的身份与他们结交知心朋友,充分发挥他们在群众中德高望重的优势,让他们帮助做好大多数群众的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共有14300名党员干部与49250名“八老”结成了知心朋友,每年收集到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虑等各方面的社情民意34000余条次。猴场乡结合交友活动,依托乡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了民情联络工作室,从全乡机关干部中挑选了83名熟悉农村工作、作风过硬、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党员,组建了11支“民情联络员”队伍,形成了覆盖全乡11个村的民情联络网络,去年以来全乡民情联络员在交友活动中,先后走访群众3200多人次,记录民情日记90多本,收集各类民情信息1800多条,协调解决矛盾纠纷310多起。

(二)推进交友活动常态化,打造党群干群“和谐舱”。县委下发了《关水城县开展乡镇村(社区)共建和谐实施方案》后,全县各级各部门均建立“党员干部与群众交友制度”,全面推进交友制度化。如滥坝镇结合学习实践活动,认真制定了交友方案和制度,对交友的对象、方式、目的、措施等进行了规范。着力建立联系会议制度,推进交友常态化,如蟠龙乡定期召开村寨、寨老座谈会,就当前各项工作问计问策于村老寨老,让村老寨老帮乡村干部掌握村民的思想动态,团结更多的群众,建立密不可间的鱼水情关系。着力建立定期走访制度,推进交友实效化,如阿戛乡656名党员进入各个村寨,走进农户家中拉家长里短,为群众代办相关事件1000余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7件。

(三)广泛深入一线转作风,打造勤政为民“动力艇”。各级各部门党组织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灵活采取走访交友、包保交友、结对交友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和载体,广泛与群众交知心朋友,如县委组织部采取“1+1”结对交友的模式,28名组工干部与玉舍乡甘唐村28名村民结成了朋友;米箩乡采取包保交友的形式,将全乡65名干部职工对98个村民组进行包保,负责与包保范围的群众交朋友;发耳乡以“六百”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进百家门、了百家情、办百家事、解百家忧、创百家喜、凝百家心”活动,调处工农纠纷225起,清理信访积案5起;滥坝镇还将交友活动扩大到人大代表中,全镇21名人大代表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与2名非公经济人士、3名农民致富带头人、20名村组干部结为挚友,广泛深入“朋友”家中打劳民声,仅今年以来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235条,为124名无业青年就业或创业牵线搭桥,引导和教育2名失足青年走上正轨,解决家庭、邻里纠纷132起,解决群众信访12件。

(四)注重探索创新求实效,打造服务群众“满意号”。为确保交友效果,各级各部门党组织,着力突出本单位特色,全面形成了 “一地一亮点”的格局。着力建立交友台账,对党员干部交友情况严格进行跟踪管理,如发耳乡建立了“日记载、周调度、月考核、年评定”长效机制,有效推进了交友活动的开展。着力完善民情日志,认真记载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及时向单位汇报主要领导汇报群众的合理性建议意见,为群众参政议政搭建平台,如阿戛乡通过广泛开展交友活动,今年以来共征求到群众意见建议150余条,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10个方面,均得到乡党委的高度重视。在猴场乡,五保户张德英的茅屋被一场淋得东倒西歪,乡负责联系交友的党员干部及时了解情况后,组织砖瓦工对张德英家房屋进行修,不到10天就让张德英老人搬进了被修葺一新的房子里。

(五)落实群众四权聚民智,打造科学决策“智囊团”。各乡镇、各单位广大党员在开展交友活动中,坚持把落实群众“四权”贯穿始终,充分发挥村老、寨老等交友对象的作用,注重把中德高望重的村老、寨老和老党员、老干部等团结起来,建立健全民情民意联络中心、站点,坚持每季度召开1次村老寨老联系会议,广泛问计、问策、问政、问需、问效于“朋友”,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创新社会管理和科学决策中来,全面实现了各项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合理化。如在每年的农村低保、扶贫款项分配等相关事项中,各村均召开了群众大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在制定全县“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各乡镇、各部门以开展交友活动为契机,广泛深入“朋友”家中寻策问计,累计征求群众的各类意见建议700余条。全县各乡镇全面推行“一机制多内容”村民自治长效机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自管小组长10804名,形成了覆盖全县302个村、社区的“村务决策智囊团”。

三、实践效果

水城县“党员干部与群众交友制”从理论走向了实践,从实践探索走向了逐步完善,并在全县全面推开,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起了强烈反响,省、市、县各级媒体分别进行了报道。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党员党性得到全面增强。通过深入开展交友活动,切实转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群众路线得到全面落实,使广大党员干部在交友活动中感受群众生活疾苦,了解农村工作的艰苦,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全面的洗礼,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老一辈革命先辈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得到进一步弘扬,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进一步得到加强,使党员干部更加熟悉群众工作,进一步掌握了农村工作的技巧和方法,懂得了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二)有效促进政府全面畅通。广大党员干部在交友活动中,充分利用朋友之间相互信任的优势,采取“传教式”的方式,利用与“朋友”交心谈心的机会,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党委政策的重大决策部署,有效提高了群众对各项政策的知晓率,广大农村群众学政策、用政策,支持和理解政策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同时,各级各部门以交友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直接带着问题、带着工作责任深入群众一线,真正将工作落实在一线,将矛盾化解在一线,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益,促进了政治畅通。

(三)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推进。通过广泛深入的开展交友活动,持续开展潜移默化的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交友互动,传授科技文化知识,农村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参与村民自治,建设家乡、创业致富的热情得到全面激发。同时,各级各部门领导积极发挥带头作用,通过“一对一”、“一对X”等多种形式的帮扶带动,进一步增强了农村群众理解政策、接受政策的能力,落实政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强力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社情民意渠道全面畅通。通过深入开展交友活动,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利用县政府网站建立了县长信箱、书记信箱,各级各部门设立了各类意见箱、举报箱115个,1237党员服务热线、作风监督热线以及各类便民服务热线60余门,开办交友互动论坛10余个,各单位开展“访民月”、“慰民月”、“办实事月”活动100余场次,全方位搭建了交友平台,实现了交流的“零距离”,进一步畅通了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使各方面的社情民意、群众思想动态得到及时有效的收集,群众合理性诉求得到及时解决,各级党和政府争得了工作的主动权。

(五)基层民主政治全面加强。各乡镇在实施“交友制”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了联系制度,定期召开村老、寨老座谈会议,形成智囊团,就当前各项工作广泛问计问策于村老寨老,并对当前各项大小事务进行“一事一议”,认真组织群众集中议事、引导群众自由说事、深入开展党员评事和主动问事等活动,群众“四权”得到有效落实,切实激发了群众参与管理村务的积极性,提高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切实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六)和谐社会建设逐步推进。广泛党员干部在交友活动中,坚持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转变干部的工作作风,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为群众办理了一批好事实事,群众的合理性诉求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抵触情绪得到有效疏通,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矿群之间的不和谐因素被及时消除,和谐社会建设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四、经验与启示

通过对水城县全面推行党员干部与群众交友制的实践经验总结,我们得到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启示。

启示一:体民情者得民心。体恤民情,这是新时期农村党组织赢得民心,有效组织和发动群众的第一个“支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古人治国平天下的原则,在我国历史上,便有纣无道而天下伐之的典型例子。“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也是共产党依靠群众并最终夺取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用好这一“支点”,特别需要农村基层

党组织及其干部定期深入走村串户,真心与群众交友,发扬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工作者的群众工作作风,切实做到常了解民意,多体恤民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能冲在第一线,能像革命工作者一样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家性命也要保护好、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村官民情访谈、民情日记、民情分析、民情上传等一系列制度,全方位打造社情民意“直通车”,增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友谊,改善党群关系。

启示二:纳民言者集民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发展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正地有效地发挥和利用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取得了如此举世瞩目的成果。充分体现和保障农民群众在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是村级党组织有效组织和管理群众的又一个“支点”。当前,特别要积极依托村级组织设立“群众说事室”,明确领导接访日、群众说事日,广泛开展党员干部进农家、听民言活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让群众有话就说,有苦就诉,积极为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参与当地公共事务管理,全面营造让人民群众舒心、气顺的良好环境,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启示三:谋民利者受民拥。为民谋利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是每一个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天职。《中国共产党章程》特别强调:“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也是农村党组织有效组织和发动群众不可或缺的一个支点,水城县在全县33个乡镇的307个村、4个社区还结合交友活动,全面推行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着力从小事入手为民谋利,经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做法,但一些村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走样、变调的现象,农村盖章难、办事难等现象在一定程序上依然存在。可见,我们缺少的不是好政策、好制度,最关键的是执行者要有一个好的官德,有一个好的态度,有一颗好的公心,这也是农村党组织能否得到群众信任,村干部能否得到百姓拥戴的关键。

启示四:与民亲者得民敬。提倡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结穷亲、交民友,是恢复新时期工农鱼水情关系的最有效办法。我们有这样一名干部,很是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无论走到哪个村寨,群众都狠不得把所有好吃的拿出来招待他,群众待他简直比亲人还亲。试想,他不把群众当亲人看待,群众会如此待他吗?农村党组织与农民群众生活在同一片天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和联系,只要利用得好,便能织成一片党群和谐网,如放不下架子,高高在上,终将脱离群众,不但自己众叛亲离,更不用说党组织的凝聚力了。因此,农村党组织要注重在发挥自己的优势,用好每个方面已有的关系和联系,织牢党群“一家亲”的和谐网,特别要注重把群众中有威望的村老、寨老以及老党员、老干部团结起来,建立联系、联谊、座谈等制度,形成智囊团,问计问策于村老寨老,让村老、寨老帮助我们对群众说话,进一步把大多数的群众团结起来,切实建立起密不可间的鱼水情关系,才能逐步在群众中树立起自己的威望,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

启示五:施民政者顺民意。进入免税时代的农村,农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法律意识大幅度增强,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因而容易对那些不符自己心意的事产生抵触和对抗情绪。农村党组织能否使自己的工作和决策顺民意,关键要看其是否实施了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意愿的“民政”。因此,农村党组织的所作所为,在付诸行动之前必须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心实意地问计、问政、问策于民和问效于民,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才得顺乎民意,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建立健全村务决策征求意见制度、调研分析制度、群众听证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坚持杜绝盲目决策,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使人民群众真正信服、真正满意。

启示六:行民主者聚民力。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群众如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主要体现在“四权”的落实上,这也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因此,农村党组织要积极发挥民主作用,认真落实好群众大会、群众代表会议、村民监理会等相关制度的落实,全面推进党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村里的干部群众选、村里的发展群众定、村里的事务群众管、村里的事务全明白,广泛调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更多的力量凝聚到抓发展、谋发展的具体工作中来,形成一盘棋,捏成一股绳,形成富民强村的合力,为科学发展凝聚民力。

启示七:助民富者得民声。带领群众致富是党执政为民的最终体现,也是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最直接体现。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党组织有效组织和管理群众最有力的“支点”,各级党组织及其干部要坚持以带领群众致富为第一要务,以“为官一任,富一方百姓”为己任,树立“无功便是过,平庸便是错”的理念,全力抓好惠民政策、民生工程的落实,千方百计解决农民群众“致富难”问题,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提供致富点子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信息,全面为群众搭建创业致富平台。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