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从中储粮到中储棉:一烧再烧的大火,谁之过?(3)

【案例】从中储粮到中储棉:一烧再烧的大火,谁之过?(3)

从中储粮到中储棉,大火何以一烧再烧?

2.46万吨棉花被一场大火毁了,着实让人心痛。但心痛之外,我们更需要追问和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储棉库这样的消防安全管理重地,这么轻易就着了火?

据相关工作人员的说法,大火是由雷雨天的“雷击”导致。事实是否如此?让人怀疑。至少,“雷击”说有将责任推给天灾的嫌疑。而且一场大火的发生,原因绝对不会只有“雷击”那么单纯。

事实上,刚刚过去的5月31日,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中储粮直属库就发生了一场轰动全国的火灾:78个露天储粮囤、4.7万吨粮食过火。彼时,该粮库负责人称,火灾也许是一种意外,因为风太大。后经查实,事故原因是“由于穿过金属配电箱的导线与配电箱箱体摩擦,致使导线绝缘皮破损,短路打火”。“意外”之侥幸说和“风太大”的天灾说均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至于事隔1月后的中储棉山西侯马代储库的此次火灾,是不是“雷击”这样的天灾所致,有待进一步调查。

值得追问的是,做为棉花储备库,共储存有约3.6万吨棉花,难道就没有相关消防管理要求,没有预防“雷击”的相关措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之所以起火,之所以“雷击”,原因恐怕还在于相关管理者在主观管理态度上的麻痹大意,在具体管理要求和工作上疏忽甚至失职渎职。

两起中央储备库火灾事故,一起烧掉粮食4.7万吨,一起烧掉棉花2.46万吨,损失之严重让人痛惜,但更让我们反思,中储粮大火,中储棉有没有反思和采取措施预防?如今中储粮和中储棉均被烧,其它粮库是否该汲取一下教训,从思想上、制度上、管理上、措施上,将消防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做到防患于未然?!

【启示与思考】

从中储粮到中储棉,连续发生的火灾,每次都这般惨烈且离奇。我们不知道这次的中储棉火灾又会引发百姓的多少联想:也不知道这次的火灾是不是真的又有黑幕。但是即便是雷雨天气,即便是自燃起火,那么中储棉该有的防护措施又到哪里去了?难道又是“粮多仓少”?又是“高温大风”?无论理由为何,涉事方给出的解释,似乎总显得轻佻无力。在中储棉火灾后,诸多网友又展开了新一轮的“阴谋论”叙事,虽版本众多,却终究口说无凭。

相较于火灾本身,由火灾引发的全民猜想潮,似乎是个更值得解读的现象。公众为何会对所谓“雷击起火”的说辞拒不相信?这或许有两种解释:其一,中储粮、中储棉等物资储备系统,一贯低调运作、甚少见光。信息不对称,公众难免对其缺乏信任;其二,基于过往经验,大家已然见多了种种“案中案”的故事,自然会由彼及“此”,产生种种联想。频繁的灾难到底是中储存在亏空、造假、倒卖等内幕还是制度、监管、防护措施的不严格。在这一次次的大火中被焚烧的仅仅是粮食、棉花吗?

国家的科技在进步,百姓渐渐步入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社会,但是在不再担心生存问题之后我们是不是能够更好的管理富裕的社会物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总有些人在钻规则、条例的空子,总有些人在悄悄的偷懒逃避自身的责任。也许一次两次的意外不足以让我们提起戒备之心,但是频发的事故必然有它最根本的原因。

先后发生的两场火灾,以及这之间媒体的追问报道,已大大拉升了公众的兴趣指数。如今,大家纷纷猜测“中储棉大火”的真相,实则是在发出“意图了解更多”的信号:国家物资储备系统,日常是怎样运作的?设有怎样的抗风险机制?是否能被充分监管?说到底,大火引发的全民猜想,本质上仍是个曲线表达知情诉求的过程。之于此,被追问的对象,不应假装无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