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水平

提升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水平

核心提示:突发事件由于牵涉到公共利益,各方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大,已经成为新闻发布的重点对象。由于紧迫性、严重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各类突发事件给新闻发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创建于1982年,在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得到广泛关注与逐渐完善。经过近些年来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言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突发事件由于牵涉到公共利益,各方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大,已经成为新闻发布的重点对象。由于紧迫性、严重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各类突发事件给新闻发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人不免戏言政府新闻发言人应该叫做“应急办新闻发言人”。

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政府新闻发布受到各方高度关注的同时,目前我国政府新闻发布机制还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

信息参与者众多。参与信息发布与传播的人员呈现平民化、个性化、交互性强的趋势,可以实现“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协作传播”。在新媒体与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这与传统媒体有天壤之别。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网民规模世界排名第一。手机上网用户达4.20亿,多达半数网民在使用微博。在庞大的网民面前,社会问题与政府工作都被搁在放大镜下纤毫毕现,接受全社会的评价与衡量,增加了新闻发布工作的难度。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随着数字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广泛传播,以门户网站、微博、手机短信、数字报纸、移动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大行其道。借助于新技术广泛应用,新兴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在 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有乘客在事发9分钟以后就通过微博向外界发出第一条求救信息,被转发了10余万次,而政府在26小时以后才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政府新闻发布速度远远落后于新兴媒体。信息技术的天然速度优势在给人们带来快捷服务的同时,也给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创造了难以逾越的难题。

少数媒体报道不客观。在社会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媒体报道可以对政府工作起到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绝大多数媒体和记者能够坚持真相,做到客观报道,但是也有少数媒体和记者为了吸引眼球,追求新闻轰动效果,对专家与官员的言论断章取义,甚至歪曲事实,误导社会公众,造成政府日常行政与新闻发布工作的被动局面。

新闻发布机制不健全。新闻发言人在政府部门里行政级别较低,不了解核心领导层的决策内容,经常被叫来临时上阵,在没有掌握足够信息的情况下匆忙回答记者提问,容易闹出问题。在“7?23”甬温线动车事故新闻发布会上,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由于连夜从北京远道而来,在对现场救援情况缺乏了解的条件下仓促上阵,以答复记者的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的言论引发社会舆论非议,被免去新闻发言人的职务,成为有缺陷的新闻发布机制的牺牲品。面对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各地各部门普遍缺乏新闻发布专项应急预案,在现有应急预案中对新闻发布也缺乏明确规定,难以按照应急步骤统一协调召开新闻发布会。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