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游客在七星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集贤县红色抗联体验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从卢沟桥头的一簇烽火到太行山上的不朽战歌,伟大抗战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风雨涅槃、浴血重生的历史记忆,铭刻着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不屈意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时代为笔、实践为墨,让抗战精神这一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大放异彩。
抗战精神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凝结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风骨,彰显着“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团结伟力。新时代,我们要深入挖掘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通过系统研读抗战文献、重走红色革命路线、聆听老兵口述历史,从平型关大捷的战略智慧中把握斗争规律,从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坚守中感悟文化自信,从华侨机工万里驰援的壮举中读懂民族凝聚力。我们要将抗战精神融入干部教育培训常态化机制,参观抗战纪念馆、打造沉浸式党课、开设情景化教学,让党员干部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补足精神之钙,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
传承抗战精神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既要守护历史根脉,更要创新表达形式。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抗战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善用创新思维“破圈出局”:在传播方式上,探索利用短视频、VR技术、互动H5等数智媒体,将杨靖宇“林海雪原战强敌”、赵一曼“白山黑水铸英魂”等鲜活故事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让精神火种在全社会传递;在教育载体上,打造“抗战精神进课堂”“红色研学微实践”等特色品牌项目,让青少年在角色扮演、遗址探访中触摸历史温度、汲取奋进力量。同时,结合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实践,将抗战时期“军民鱼水情”的优良传统转化为新时代党群干群关系建设的生动实践,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诠释精神内涵,让抗战精神在服务人民中焕发新活力。
抗战精神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发展同频、同民族复兴共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发扬抗战精神,凝聚攻坚克难的强大动能。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扬“自力更生、突破封锁”的斗争精神,勇闯“无人区”、敢于“涉险滩”,攻克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时,传承“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主动迎战金融、网络安全等重大挑战;在国际合作中,秉持“求同存异、团结协作”的精神智慧,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将抗战精神融入全面深化改革各领域,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响应、社会参与”的生动局面,把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实际成效。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精神火炬永不熄灭。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以守正创新的担当、久久为功的定力,让伟大抗战精神在传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升华,汇聚起亿万人民勠力同心、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进。
(宣讲家网 李旺军)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市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