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放松贷款利率管制(3)

【案例】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放松贷款利率管制(3)

民众将约50%的收入储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但存款利率存在上限使得民众对银行或议价能力较高的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进行补贴,这意味着储户合理利益的损失。

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指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价格应主要由市场决定,市场决定价格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也有助于发展金融市场。但利率市场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还会继续渐进向前推进。

利率市场化关键一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

央行认为,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也是风险最大的步骤。一旦打破存款的垄断定价格局,市场化竞争会导致存款利率快速上行,进而使得银行息差大幅压缩。这将不利于守住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及稳定市场预期,特别是在刚进行过一轮“钱荒”压力测试且金融机构成绩并不好的情况下。

根据国际经验,存款利率放开后,银行的存款争夺会非常激烈,这会提高银行的融资成本。由于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商业银行利润空间必将被挤压。为了防止出现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带来的挤兑危机,一般都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曾表示,可以进一步扩大甚至放开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的上浮区间,然后再逐步扩大短期存款利率上浮空间,直至最终放开上浮限制。从上述表态中或许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的路径。

除了实施存款保险计划之外,近期内可能推行的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措施包括:提高存款利率上限至基准利率的120%;扩大长期存款利率(如3年或5年期)的上浮区间,从而限制其对银行利润的影响。

【启示与思考】

如何理解央行本次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的举措。

首先,这是中国政府通过渐进方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有助于改革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贷款利率下限的完全放开,将会进一步考验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从而促进商业银行采取更加差别化的定价策略,并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存款利率上限依然存在的前提下放开贷款利率下限,这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息差显著收窄,从而既会促进商业银行转为向风险溢价更高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也会敦促商业银行去积极开拓传统借贷之外的其他业务领域、加速其结构转型。

其二,这一举措的直接受益者是央企、大型地方国企、上市公司与部分资质较好的政府融资平台,而非中小民营企业。过去两年内,企业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的,仅占贷款总规模的15%左右。2013年第一季度,仅有11%的新增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而能够享受到低于基准利率的优惠利率的,则是规模雄厚、信用记录良好、享受政府隐含担保的央企、大型地方国企、上市公司与部分优质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下限的取消,既有助于一些中小规模商业银行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大企业客户,也有助于商业银行整体从企业债等直接融资市场上争取大企业客户。然而,这必然是以存贷款息差的进一步收窄为代价的。

其三,取消对农信社的贷款利率上限管制,这一方面颠覆了传统上对高利贷(超过基准利率4倍)的定义,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农信社更好地覆盖小微企业贷款与三农贷款的风险。这有助于增加小微企业与农业的贷款可获得性,从而降低小微企业与农业的真实贷款成本。不过,全面提升农信社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治理水平,是更好地发挥农信社为中小客户提供金融支持的前提条件。

其四,这一举动相当于间接地、局部地降息。当前宏观经济增速仍在下行、经济自主增长动力疲弱,需要宏观政策的适度放松。然而,货币政策调整又受到房价全面上涨、制造业产能过剩、短期资本外流的制约,央行在下调基准利率方面遭遇掣肘。在这一背景下取消贷款利率限制,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真实融资成本,从而稳定投资增速。不过如前所述,一方面能够享受优惠利率的企业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央行并未放开个人住房利率贷款的下限,能够从中直接获益的群体是有限的,这甚至可能强化当前“国强民弱”的企业格局。

利率市场化通常会伴随着金融风险的上升。例如,日本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存贷款利差收窄,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将更多资金投入更具风险的资产市场,从而最终形成了资产价格泡沫。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以避免金融市场内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乃至爆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