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繁简字之争:“识繁写简、繁简并行”有何不可?(2)

【案例】繁简字之争:“识繁写简、繁简并行”有何不可?(2)

有学者以“尘”字举例称,其本意是“鹿行扬土”,古字是三个鹿下面一个土,繁体字将之简化为一个鹿加一个土。而简体字直接变成一个小加一个土,也很形象,还符合“尘”的字义。可见,简化后的汉字虽然直观感觉减少了,但是符合时代要求,如果写三个鹿一个土,光写繁体的“尘”字都要写上很久,简体字反而更利于文化传播。

“我们今天不应非议简化字。而且,学会了简化字再去熟悉繁体字并不困难,简化字不会成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障碍。特别是目前,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大幅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求学习汉语,推广简化字对他们学习汉语更为方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简化字提出责难,呼吁恢复繁体字,显然不合时宜。”王立群称。

学者张颐武也称,繁体字有自己的历史价值,不能否定,但现在全球汉字的“正体字”是简体字,无论大陆或海外学中文的,除了港台和一些华人社区处,简体字是主流,包括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也如此。

一则微博再引汉字简繁之争汉字什么模样才端正源

担忧汉字简化引文化流失

近日,香港演员黄秋生的一则微博引起轩然大波。“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此言一出,立即惹来网友激烈吐槽,继而掀起“汉字简繁之争”的论战。

赞者有之——“汉字简化后,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表,运无车,儿无首,乡里无郎。”有网友以此慨叹汉字简化导致文化流失之痛。弹者亦有之——“汉字简化后,国含宝玉,爱因友存,美还是美,善还是善。”有网友见招拆招,力挺简化字对日常生活的便利。

其实,从语言学界到寻常百姓,关于“汉字简繁”的争论由来已久。几年前,就有专家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停止使用简化字,恢复使用繁体字。而在网络时代,年轻人对繁体字的疏离与遗忘,更日渐加深文明传承与文化流失的担忧。

由繁入简符合文字进化规律、简化字不影响华夏文明传承

7月22日,人民网强国论坛邀请著名语言学家江蓝生和天津市侨联副主席潘庆林,就“汉字简繁之争”与网友在线交流。“黄秋生把正体字和繁体字画了等号,实际上这二者并不相等,繁体字是对简体字而言的,正体字是对异体字而言的……”江蓝生在纠正了一个概念性错误后表示,所以要说过半人不认识正体字就不是事实了。

事实上,简化字占汉字总数的比例并不大。在日常使用的文字中,简化字大约占7000通用字的31%。如果按现代汉语词典收录13000多个字算来,简化字只占17%。“独体简化字有482个,偏旁类推得出的有1753个,加起来在内地推行的简化字有2235个,在这之外的那些汉字叫传承字,就是台湾所说的正体字,这些字是两岸四地共同使用的。”

在江蓝生看来,汉字形体的发展变化有简化,也有繁化,但主导趋势是简化,在常用字范围内简化的趋势更为明显。“这是由文字的工具性决定的,便于使用和书写是最重要的表现。汉字数量多,《康熙字典》有47035个。有的繁体字笔画多、读音乱、检索难,这都不利于文化的普及。”他认为,推广使用简化字后,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当然,江蓝生也坦承,繁体字从整体而言更能反映造字原理和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但这并不代表简化字就不能传承文化。“简化字同样是人民的创造,主要利用了六书造字的方法。没有人认为隶书楷书替代了甲骨金文和大小篆就破坏了传统文化,怎么使用了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华文化呢?”

据了解,现行简化字绝大多数来源于古代的简体字,有一些来自草书和行书,还有一些是“古本字”,新中国吸收群众意见创制的仅占少数。“这些简化字源自我国历朝历代,绝大多数有约定俗成的历史基础,不应该被排斥在中华汉字体系之外。”

至于“华夏文明在内地已死”的说法,很多专家表示这种论调言过其实、有失偏颇。“华夏文明不只体现在文字上,华夏文明的核心应该是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2000多个简化字,不足以让华夏文明死亡。”

更何况,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繁体字和异体字在一些情况下是可以保留和使用的。比如在文物古籍、姓氏、书法篆刻、题词招牌、出版教学研究中都有所应用。“学文史哲的都会使用到繁体字,在私人的空间也可自由使用繁体字,所谓华夏文明在内地已死,就是从用字角度来说也是不全面的。”江蓝生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