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繁简字之争:“识繁写简、繁简并行”有何不可?(3)

【案例】繁简字之争:“识繁写简、繁简并行”有何不可?(3)

全球化趋势简化字更适用、从孩子抓起逐步用简识繁

目前,除了内地使用简化字,在香港、台湾都使用繁体字。很多内地年轻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却对老祖宗留下的繁体字极其陌生,甚至完全认不得、念不出。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语言文字的,中国繁体汉字意蕴丰富,不但是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而且‘字形藏理、字音通心’,传递上古先人对当今、后世的许多信息。”作为“恢复繁体字”的支持者,潘庆林认为这并非是开历史倒车,文化溯源是为了向前看。“我们不能把英语的各个版本都引入国内,而独忘了民族骨血气脉魂都在其内的汉字本源。”

也有专家认为,有些简化字在简化过程中,没有遵循汉字发展规律,因此降低了港澳台同胞对简化字的认可度。对此,江蓝生表示,少数简化字不太理想,不能否定整个简化字系统,“简化字给人们的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现在要逐步废除会不得人心”。

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注定了简化字的生命力。据悉,简化字由于笔画比较少,在计算机上显得形体清晰,联合国已把简化字作为中文的规范字体,成为国际标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政府也规定华人社会使用简化汉字。正如专家所言,“简化字已经走向世界,对于传播中华文化会发挥有利的作用。毕竟,文字的使用由繁到简易,由简到繁难。”

不过,面对当代人对繁体字的“遗忘”,专家也给出了建议。比如在中小学语文课中可增加有关繁体字的内容,使学生能认识繁体字,并掌握繁简对应关系。“为了加强两岸四地语言文字的交流,最终实现书同文的远景,目前内地应逐步做到用简识繁,在一定范围内简繁由之,台湾则用繁认简,在一定范围内繁简由之。”江蓝生说。

同时,对于明显不合理的简化字,国家语委也有责任加以调整,不过专家表示“调整要适度,以保持文字的相对稳定性”。据了解,将要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就会恢复几个少数繁体字和一些人名用的异体字。

“繁体字也好,简化字也好,都是中华民族应该发扬的东西。汉字简繁之争无论是什么结论,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既能激起孩子们对繁体字的重视,对政府也是一种促进。”潘庆林说。

【启示与思考】

汉字的繁简之争由来已久,黄秋生的言论不过是为这种各执一词的争论添了一把柴。不过,黄秋生以偏概全的逻辑硬伤显而易见,一是将繁体字视为正体字的“正统论”。所谓“正体字”,应该是指“人类在特定时代及范围内使用的符合标准或规范的文字”,而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的汉字沿革,从繁到简才是汉字发展演变的总趋势。以现行繁体字作为汉字“正统”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伪命题。

二是将删繁就简视为文明失传的“死亡论”。华夏文明是一个涵义博大精深的文化概念,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岂是一个民族文字就能涵盖?将字形简化解读为文明简略甚至引申为传统“死亡”,无疑是杞人忧天。更何况,正是1956年的繁体字简化,方便了百姓的识字写字,这不仅无损华夏文明的传承,更对国人文盲群体的缩小颇有贡献。

至于说到音形义的汉字寓意,简化字丝毫无损于造字的文化创意。诚然,简化字体“爱”字的确少了“心”,但保留“友”何尝不是对“友爱”含义的延续?虽然“亲”字少了“见”,但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打电话、发短信又何尝不能表达亲情?其实,即便是从咬文嚼字的角度考量,只要契合象形、会意、形声等传统造字方法,就不会迷失以字释义的汉字魅力。

文字的最大功能在于其方便人类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属性,约定俗成才是文字规范的根本原则。纠结于个人偏爱和书写习惯的繁简之争,并无多大意义,关注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才是重中之重。事实上,人们此次诟病黄秋生的崇繁贬简,关注点也正是字形之外对文明的否定。正是“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的雷语,直击得国人心痛。从这个意义上说,黄秋生的危言耸听倒不失为值得思考的有益提醒。

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文化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很大的趋势,也更符合“地球村”的标准。笔者倒是更欣赏新加坡的“识繁写简、繁简并行”,这更能说明“中国”与“中國”乃是一“国”。

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其实都是中国字。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繁体字或者是简体字,我们真的没有什么好争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