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有评论认为,中国模式主要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的成就也主要是经济增长。[3]这种看法不符合中国模式的实际。中国模式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重视社会全面发展的模式。虽然中国目前的发展还存在不全面、不协调因素,但这不是社会制度造成的,恰恰相反,科学发展观正是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使全面协调的发展理念更好更快地变成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江泽民的贡献是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一起抓”。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文化事业。十五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上展示了中国模式的制度特征。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模式制度特征的丰富是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突出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
国外有人不同意“中国模式”,一个深层原因是质疑中国实行的社会制度。其实,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离不开对应的社会制度,一个失败的制度不可能产生成功的发展模式。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不可能产生成功的中国发展模式。[5]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科学发展观以又好又快的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四个必须”,即必须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必须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做到“五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特别强调要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6]科学发展观提出“四个必须”、“五个更加注重”和“一个下功夫”,强调建立健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制度保障,极大地拓展和提升了中国模式的制度内涵。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7]只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所要求的,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就一定能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