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模式的新境界(3)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模式的新境界(3)

有的人不承认中国模式,甚至批评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粗放式增长换取的,付出了高消耗、高污染的代价。实际上,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关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实践就是要使中国模式建构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8]

人类社会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获得了经济空前发展,又遭遇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的挑战。先发国家无一例外走的是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向社会主义的。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其机遇与挑战、希望与困难、问题与矛盾世所罕见,在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紧迫性。1995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9]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紧缺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面对世界各国争相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潮流,党和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的短板。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任何别的选择,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0]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幅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显著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科学发展观提出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既考虑到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从而实现向生态文明的跃迁。

中国模式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美国学者布鲁斯·J.迪克森已看到,中国的发展模式正在经历巨变,更新中国模式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进入到科学发展观阶段,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所针对的正是中国模式所存在的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赋予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等新内涵并将其提升至生态文明的新境界。只要我们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就能使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