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大国:中国应改变不结盟策略(2)

孤独的大国:中国应改变不结盟策略(2)

“政治与商业动机”饱受诟病

回溯60多年来中共的对外关系,至今已有两次被“光荣孤立”的历史。第一次是1949年至1970年代中美建交;第二次是1989年至90年代中期。近来亚太九国欲签订环太平洋经济合作(TPP)协议,被认为意在排除中国在外,使其在亚太地区的孤立从军事领域延伸到经济领域。BBC评论称,中国正滑入第三次被“光荣孤立”的通道上。

令人大为光火的是,时值中国已经“和平崛起”,并将与美国共同履行世界领导责任之时,这次的孤立竟然发端于自家庭院中。考察这三次被孤立的原因,在外界看来,与长期以来中国被指责的“格格不入”的意识形态密不可分。裴敏欣认为,中国独特的政体是除地缘政治之外中国感到孤独的原因之一。他批评中国的“交易外交”,以金钱换取“安哥拉和苏丹等国家通常穷困、孤立和老朽的政权”的外交支持。

除了受到来自自由民主派的批评外,中国外交中缺乏意识形态的元素还同时受到来自国内左派的批评,认为中国放弃了毛时代革命外交中对“反殖反霸”的强调。以与非洲的关系为例,他们哀叹在今天的非洲,中国的油井取代了昔日的铁路援建工人和医疗援助队。

新的现实是,随着1990年代以来多党政体制在许多非洲国家的建立,中国和非洲国家间的共同政治话语在流失。一位在非洲工作多年的外交官私下向《凤凰周刊》感叹,在“不干涉”问题上,由于许多非洲国家接受了西方“保护的责任”、“人道主义干预”等理念,中国在许多非洲问题上的态度越来越难被这些国家理解了。

谈到中国为何缺乏吸引力,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项目主任沈大伟认为,中国缺乏软实力,“不是别国想效仿的榜样。”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都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给世界的感觉似乎是中国只追求国家利益不讲国家价值,更有一些国家认为中国是在进行“掠夺性”发展。“中国外交主要考虑的是成本收益,而非全球公益,是个利己主义的国家。”沈大伟说。

“有人说中国在买下整个世界”,帮助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德双重国籍商人龙德望在接受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采访时说,“但这不是事实。”华盛顿彼得森研究所的丹·罗森则表示,一些人批评“中国对外投资具有国家动机,或某种地缘政治动机……我认为纯粹是商业动机,是追逐利润的行为。”

这种态度的结果是,中国富有却孤独。

中国多年来对缅甸十分慷慨,投资不断。但就在2011年9月新总理吴登盛上台之后,缅甸政府宣称暂停中国投入36亿美元在缅北兴建的密松电站工程,原因是该工程会对当地环境造成恶劣影响,遭到缅甸民众的强烈反对。在对待利比亚问题上,中国政府更是被西方国家指责为了维护自己在利比亚几百亿美金的投资工程,对利比亚人民民主变革的诉求予以漠视。

此外,伴随国力崛起,中国国内产生的“虚骄之气”也在妨碍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曾坦言:“很多中国人在多种场合给人财大气粗、咄咄逼人的‘新面目’,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埋头苦干、虚心学习与努力提高的风气荡然无存。在这种局面下,一些邻国的敬而畏之、畏而远之甚至‘远交近防’是不难想见的。”

不过,也有美国学者指出,多年来华盛顿的外交政策僵化,由于亚太地区一些国家统治集团的政策不符合“民主价值观”而冷落它们,从而将这些国家推入北京的怀抱。比如对于处于战略要地的斐济、塞舌尔、东帝汶等。而在经济助推力下,中国与安哥拉、尼日利亚、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国都有自然资源开采合作协议,即使这些遥远的朋友难免有些“远水难解近渴”。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