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
不过,说中国完全没有“朋友”有失公允。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大大拓展了国际交往空间。到2010年底,中国已与全世界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自1990年代起,中国还积极在全世界建立“伙伴关系”。自1994年中国与俄罗斯宣布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以来,中国已与巴西、欧盟、日本、韩国、印度、东盟等重要的国家和区域性组织建立了不同级别的伙伴关系。
虽然朋友遍天下,铁杆兄弟却寥寥无几。这种“伙伴关系”毕竟不同于带有战略协防义务的“盟友”。
2010年春天伊始,中国经营了20多年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一夜之间变得岌岌可危。在该年举办的东亚峰会上,当时还没正式成为东亚峰会成员的美国抛出“南海航行自由关系美国国家利益”论,掀起南海问题国际化的序幕。到2011年的东亚峰会时,18个与会国中,有16个国家轮番提及“海上安全”问题,造成中国外交上的被动应对局面。
曾有分析指出,当东盟还是个末流国家组织,无人正视其存在的时候,中国便放下身段,低调地与东盟国家发展互惠友好关系。正是中国的刺激,东亚的另外两个大国日本和韩国,积极参与到与东盟对话中来。正是中国的支持,由东盟主导的“10+3”峰会才得以召开。
东亚政治格局的吊诡之处在于:东盟的影响力由于中国的支持而强大,而强大的东盟却需要拉入美俄来制衡中国的影响力。“北京想充当一种柔性的、你情我愿的领导角色,但做不到,因为邻国不接受。从日本到老挝,邻国都知道经济前途要仰赖中国,而安全则要和美国绑在一起。”澳大利亚前国防官员休·怀特一语中的。
在近期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发生的交恶事件中,这种态度更加明确地表现出来。毕竟,不论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现实来看,中国从未在任何鼎盛时期随意侵略或者打击邻国的记录。中国竭力向世界保证其成功对所有人是“双赢”,为了防止引起外界紧张,中国政府把原来用以描绘中国未来的“和平崛起”改为“和平发展”。
中国一直是其“半个盟国”朝鲜最为坚强的后盾,但这个国家从来没有按照中国的意愿在国际舞台上表演过。在裴敏欣看来,中朝两国相互之间存在严重的厌恶。“尽管平壤将中国当做加油站和提款机,但它并不因此感激北京,并且几乎很少让自己的安全利益与北京的安全利益保持一致,朝鲜对核武器的追求严重恶化了中国的安全环境。”
谈到“同志加兄弟”,越南给中国上过生动的一课。中国曾倾国之力帮助北越打败了美国,实现了越南国家的完全统一。而恰恰是兄弟之邦越南,与中国争夺包括西沙和南沙群岛在内所有岛屿的主权。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的越南在东亚峰会上,还邀请美俄的加入来抗衡中国。
那么似乎只剩下“铁哥们儿”巴基斯坦,全方位支持中国。不过在裴敏欣看来,作为内部混乱的弱国,这种关系的净收益也在减少。中国与中亚地区扩展贸易和安全关系,但面临着俄罗斯和美国的竞争。“这些国家需要中国来平衡其他垂涎他们的资源和战略位置的大国,但是他们也很担心与中国的关系陷得太深而结成真正的盟友。”
如何玩转双边关系,俄罗斯也深谙此道。5月重返总统宝座的俄罗斯总理普京称中国的发展是“一股扬帆的东风”。为实现“强大俄罗斯”的荣耀,俄罗斯开始拉近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战略协作伙伴”中国的关系。
不过,德米特里·特列宁则指出,尽管俄罗斯努力与中国这个邻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但其外交政策仍以西方国家为重,因为西方国家能提供给俄罗斯进行现代化所需的技术。
他分析称,尽管俄罗斯担心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但处理中俄关系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和平和友邻关系。虽然俄罗斯与中国开展军事合作,但目的是增强俄罗斯控制远东地区的实力。在经济方面,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接壤,极利于俄罗斯获得中国商品或进入中国市场。然而,俄罗斯认为一味依赖中国有其危险性。
中国外交学院外交学系教授苏浩则向记者指出,中俄两国都面临来自美国不同方向的压力,共享战略利益,本应成为天然的盟友。但俄罗斯的社会精英对中国在东亚的崛起深怀疑虑,甚至有联合美国共同遏制中国的声音,这深深地阻碍了两国发展更紧密的关系。
“中俄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一种共同利益上的关系,特别表现在经贸方面,两国在安全领域方面的合作显然不足。”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欧洲改革中心主任查尔斯·格兰特向《凤凰周刊》表示:“中俄若想成为真正的伙伴关系,应平衡好各领域的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