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抓住关键、突出核心

核心价值观:抓住关键、突出核心

(原题:核心价值观 关键在“核心” )

4437e65406ba120d4e8d04

一、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扣住全部社会关系的主线

提炼核心价值观的工程,在认识不尽一致、观点不尽相同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党的十八大报告采取了一种务实而开放的选择,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个层次24个字的归纳,覆盖了全国各方面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的意见,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

这一重要归纳,是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的新的理论创新。其新意,不仅概括出覆盖各方面意见最大公约数的24字理念,更把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扣住了全部社会关系主线的三个层次——国家、社会(或集体)、个人(或公民),使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越发清晰起来了。

无论哪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其核心都要扣住全部社会关系的主线,都是对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规范。

传统社会对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规范,在东方,典型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西方则是“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于是,“世界宗教会议”(1993年,120个宗教团体、6000人参加)通过的宣言据此强调,任何宗教都要奉行的“不可取消的原则”,是“珍惜生命,正直公平,言行诚实,相敬互爱”。

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同样是对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规范。不妨看看奥巴马在连任总统的就职演说中怎么概括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我们面临的挑战也许是新的,我们应对挑战的措施也许也是新的,但那些长期以来指导我们成功的价值观——勤奋、诚实、勇气、公平竞争、包容以及对世界保持好奇心,还有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主义——却是历久弥新,这些价值观是可靠的。它们是创造美国历史的无声力量。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回归这些古老的价值观。”

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仍然是对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规范。

社会主义社会也需要对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规范。毛泽东就一再强调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十八大报告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

扣住全部社会关系主线的三个层次——国家、社会(或集体)、个人(或公民),就抓住了关键,既能简约地形成诸多价值观的“核心价值”;又能展开衍生出4字、8字、16字、24字、32字……诸多价值观。

贯彻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基本的价值冲突,无非就是“公”与“私”的矛盾,提炼核心价值观不能不涉及这个问题。

二、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扣住全社会的利益关切

一个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价值体系和作为其反映的价值观念体系,必须扣住全社会的利益关切,简而言之就是要处理好公与私的矛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社会上出现的道德沦丧、信任缺失的现象,如果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对症下药,那么它就没有说服力,缺乏生命力。

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经济人”追求利润都可能导致金钱至上,把精神、信仰物化,把诚信、道德抛弃。我们在大力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就必须面对在资本营利和个人谋利这两个“起点”被启动、激活后,人们如何提高自我约束力和道德水平的实际问题。诚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所言,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我们必须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伦理”,把“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建构成功结合,形成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不在这个方面对症下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上,如何扣住全社会的利益关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邓小平1988年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纲领性讲话中,有明确的结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具体到公与私的矛盾:大公无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贤人,先公后私是善人,公私兼顾是常人;私字当头是小人,假公济私是痞人,以公肥私是坏人,徇私枉法是罪人。我们要提升常人,提倡善人,学习贤人,向往圣人;也要教育小人,揭露痞人,改造坏人,惩治罪人。鉴于日常的、多数的是常人,要做的“常事”,就是修身律己,平实做人;要说的“常事”——让大家奉行的价值观,就只能“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把崇高的信仰和每个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把集体主义和个人追求对接起来,把先进性和包容性统一起来。

因此,扣住全社会利益关切的价值观的核心,应该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恰如“十二五”规划建议所提出,“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口号,过去提过、又放下,批了、再提倡。这种辗转反复,有如时代镜鉴,值得琢磨。

主张“为人民服务”,当然要强调“我为人人”,但并不因此就否定“人人为我”。一般即寓于个别之中,“人民”要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之中。如果要求一部分人只提供服务而不享受服务,“为人民服务”岂不失去了一部分服务对象?如果要求个人无条件为集体牺牲一切,甚至放弃合理正当的利益追求,这种无视个体权益的“集体主义”何来感召力,又何来“可持续发展”?“我为人人”,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历史阶段有其合理性,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人为我”的合理诉求也应逐步满足。总是忽视个人正当利益追求,必然影响个人活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最终影响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这方面,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蛋糕要做大,也要分好。列宁说过:“我们要努力把‘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准则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变成他们的习惯,变成他们的生活常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从根本上并不矛盾冲突,反而可以实现双赢。正如马克思所说,要“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也要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