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雷同道歉书”耐人寻味的荒唐(2)

【案例】“雷同道歉书”耐人寻味的荒唐(2)

雷同道歉书:没的是什么文化

企业道歉书不多见,齐刷刷的“三胞胎”排成一列,更是见得少。整齐程度让网民都很着急——一共才135个字,你131个字都一模一样,这重合程度,完全可以买彩票了嘛;再怎么标准的答案,照抄的时候好歹也“把句子的顺序变一下啊”。参照当下学术论文鉴定标准,认定为抄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人家偏偏不承认——“大家一起没文化,才不约而同地下了个雷同三黄蛋”。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要说把这事儿归结于“没什么文化”,倒也不完全是胡说八道——追根溯源,确实因为没文化,但这里的文化绝对不是“识文断字”的文化,哪个企业还没几个笔杆子?这里的“没文化”更应该被解读为——没有忏悔文化、没有务实文化、没有担责文化——没了这三杯酒垫底,再高的学历也白瞎了。既然是应付、是走过场、是集体演戏,台词搞雷同了,又是多大个事儿,谁让你摸个棒槌非当真(针)呢?

企业污染,祸国殃民,说起来地球人牙根都痒痒,但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语境里头,在中国式污染治理的尴尬语境里头(环保部长不刚说中国环保部门是世界四大尴尬部门之一吗),这事儿就可以有另外的观察视角:污染企业对地方经济特别是税收方面是有贡献的;污染问题是有原因的,不能因为有点污染就不发展了嘛;治理污染,大家一起配合配合,罚酒三杯应付一下媒体和公众就行了,真把企业打死了,谁养活财政养活地方税收呢?

于是乎,很多地方进入一个污染、治污的怪圈——污染起来肆无忌惮;治理起来狠话说尽;处理起来心慈手软;履行程序轻描淡写;治理一次很快继续再犯——按照这个逻辑,到媒体道歉,可以显示政府治污决心,符合上级规定,算是给了民众“一个交代”——至于污染企业是否真的有罪恶感,是否真的深恶痛绝坚决改正,是不在这幕戏当中的;至于通过一次整治来彻底务实地解决排污问题,这要求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来想了;至于一次污染治理,就能真的把相关的责任部门、责任人都统统处理,付出代价,你这个严肃的要求未免是太天真了。

正如环保部门干部所说,“这就像一个程序”嘛——既然大家都知道在走一个程序、走一个过场,干嘛那么当真?大家抄袭抄袭,甚至环保部门给个道歉模板,把签名换一下就得了,多大点事儿嘛。这么一解释,一蹦老高的网民朋友们是不是就心平气和可以接受了呢?

没文化有很多种,不能识文断字只是一种,想问题、想事情的思路不在文明轨道上,也是一种。没有忏悔文化、没有务实文化、没有担责文化,才是更高层次的没文化。没有这些文化垫底,别说三家,就是三十家、三百家污染企业,搞出三百胞胎的虚伪道歉书,又何足为奇哉?

“雷同道歉书”揭了谁的“画皮”

套用一句俗语,可谓“此道歉纯属形式主义,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当三个内容一模一样的道歉书被“批发于众”之后,其间的诚意也就令人难以接受。

道歉如同做广告,没有实际行动再好也白搭。

对于“雷同道歉书”,企业的解释为“可能大家都没什么文化”,雷同之余还挺雷人。“没有什么文化”跟道歉书雷同有什么关系?写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抄袭别人却是态度问题。用能力问题去解释道德问题自然“风马牛不相及”。

“雷同的道歉书”暴露出多重耐人寻味的信息,一则说明所谓的道歉,不过是“形式以对”,当事者根本就没有把公众感受放在心上;二则表明,监管层面没有发挥作用,对于违法者的处罚没有触及灵魂,不然其态度也不会如此傲慢与无视;三则说明,在这样的态度之下,其依然还有违法之虞,道歉都没有诚意,其整改自然也会敷衍塞责,应付了事,风头一过违法依旧。

“雷同的道歉书”是一张现实版的“画皮”,其真实的应对与敷衍暴露了违法者的嚣张,既无视公众的尊严,也无视监管的权威,在挑战公众心理底线的同时,也在挑战规则的权威。有多少真实的“雷同”,就有多少可怕的“画皮”。

从企业第一责任,到监管的第二责任,若没改变形式主义的作风,所谓的严苛责任就只能成为空话。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