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核心提示:办好事,办实事,也要量力而行,也要尊重群众,不能搞强迫命令,否则农民就不满意、不高兴、不赞成、不答应。

(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五日)

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也是农村改革二十周年。安徽是大包干〔1〕的发源地,所以我这个时候来安徽看一看,就农业和农村问题做一些调查研究。

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各项战略部署,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跨世纪发展的目标,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抓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和加强农业,把农村经济搞上去,这样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才能增加发展的回旋余地。因此,中央十分关注农业和农村问题。

一、认真总结并牢牢记取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进而推动城市和整个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这是中国改革成功的路子。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十年浩劫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农村的问题尤为突出,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农村改革提供了思想前提,创造了政治环境。因此,农村改革的发生和发展就是必然的了。

二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活跃农村经济;突破了统购统销制度,面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突破了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经过改革,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框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粮食年总产量二十年间增加了四千多亿斤,十二亿多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转移了一亿三千万农业富余劳动力,农村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工业化进程。三是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四是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

农村改革的成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论述,给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每一个关键的时候,都是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支持和推动改革。农村改革的历程说明,只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冲破旧的观念和僵化体制的束缚,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可以说,没有邓小平理论,就不可能进行农村改革,也不可能有现在这样一整套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更不可能有今天的巨大成就。认真总结这二十年的宝贵经验,对于全党更加自觉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农民的积极性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农民有积极性,农业就快速发展;什么时候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就停滞甚至萎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确定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政策的首要出发点,是充分发挥我国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并且提出,我们一切政策是否符合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就是要看这种政策能否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我们花了很大代价才认识到的真理。农村改革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就是坚持了这个正确的出发点。家庭承包经营之所以能够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就是给了农民自主权,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在农村开展任何一项工作、实行任何一项政策,都必须首先考虑,是有利于调动还是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是维护还是会损害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解放和发展还是会阻碍农村生产力。这是我们制定农村政策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也是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

第二,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邓小平同志讲:“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2〕“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3〕邓小平同志这些论断概括了农村改革的实际情况。我们党坚持自己的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及时总结广大农民的实践经验,形成正确的政策,用于指导和推进改革。农村每一项重大政策出台,都建立在基层和农民群众实践创造的基础上,因而具有充分的实践依据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依靠群众推进改革,这是一条重要经验。

第三,必须大胆探索农村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农村改革实质上就是调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我们党领导的土地改革,曾经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又长期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改革以后,我们在集体经济内部,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使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使整个农村经济空前活跃起来。实践证明,改革中形成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经营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的实际,能够极大地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要长期坚持不变。

第四,必须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农村改革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搞家庭承包,确立了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地位。农民有了自主权,就要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生产,这就必然带来分工分业,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及时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培育农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从而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农村经济摆脱了自然经济的局限和计划经济的束缚,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坚持市场取向,不断深化改革,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具有长远的根本性的意义。

二、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继续推进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远没有完成,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目标和任务,并且提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必须解决好两大课题,即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也为农村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

深化农村改革,首先必须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是农业生产的规律决定的,也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决定的。高级社以后,农民一直要求搞家庭经营,开始是拉马退社,受到批判后就精心种自留地。人民公社时期想尽了办法,搞定额管理、评工记分、小段包工,都不灵。直到改革后搞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农民才满意,农业才增产。过去很长时期把农民搞包产到户的要求当作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现在看来是不对的。从实践看,家庭承包经营再加上社会化服务,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不存在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后就要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问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能搞土地私有制,我们实行的是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的家庭承包经营。一条是不搞土地私有,一条是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要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使各级干部真正理解为什么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长期坚持,使广大农民彻底消除将来还可能回到“一大二公”的顾虑。

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核心是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社会保障。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既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稳定农村社会的一项带根本性的措施。中央关于土地承包的政策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而且三十年以后也没有必要再变。但是,为什么中央的政策在有些地方不落实呢?主要还是思想认识问题。有些同志至今仍把家庭承包经营排除在集体经济之外,没有认识到把集体的土地承包到户、实行双层经营,本身就是农村集体经济最有效的实现形式。一些地方收回农民的承包地,多留机动地,搞高价发包,不论动机如何,都违反了党的政策,是错误的。如果把家庭承包经营这个基础动摇了,集体经济就失去了根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管理好集体资产,组织好生产服务和集体资源开发,协调好利益关系,增强为农户服务的功能。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要探索新的形式和路子,再也不能搞那种剥夺农民利益、归大堆的所谓“集体经济”了。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也要群众自愿。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把加快发展生产力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一切政策都要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的特征,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可以放得更开一些。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采取更灵活、更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发展。二是在稳定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三是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同时转变政府农业经济、技术部门的职能,建立国家、集体、农民及其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新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五是改革农村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完善粮食储备调节、风险基金和保护价收购制度,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建设。六是改革和规范农村税费制度,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深化农村改革是一篇大文章,我这里只是点一点题。希望各地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继续大胆探索和实践。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同政治体制改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要在农村基层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当前,重点要抓好村级民主制度建设,依法健全三项制度:一是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制度,让农民群众选举自己满意的人管理村务。二是村民议事制度,村里的大事,尤其是与家家户户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都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选出的代表讨论,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三是村务公开制度,凡是群众关注的问题,都要定期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依法办事,把握住了这两条就能够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乡镇政府也要切实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现在农民负担重,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靠农民负担供养的人员太多。“养民之道,必以省官为先务”〔4〕。乡镇机构改革,要认真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发展从长远看最重要的,一是水的问题,一是科技问题。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结合今年水灾之后的重建工作,切实抓好农业基本建设。一手抓水利设施、防洪工程等建设,一手抓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下功夫解决北方农业干旱缺水的问题,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要坚持科教兴农的方针。邓小平同志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5〕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基因育种工程、互联网、卫星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运用于农业。我们必须有紧迫感,尽快迎头赶上。要切实抓好农业科研攻关、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训,使农业增长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还直接关系到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带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从长远看还可能影响农产品的供给。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使它们在带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广泛开辟农村就业空间,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同时合理有序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现在,国家增加投入,搞基础设施建设,要多搞点以工代赈,多用点农民工,让农民多得点劳务收入。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提高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 

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党之所以有力量,我们的工作之所以有成绩,总的来说就是两条:一条是靠实事求是,一条是靠群众路线。我今天所以再次强调这个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关系到正确对待农民、做好新时期的农民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尊重实践,尊重群众,这是过去二十年我们在领导农村改革的实践中获得的根本经验,也是今后推进农村改革、做好农村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一,正确对待农村中出现的新事物,尊重农民的创造和选择。农村改革和发展中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光坐在上面拍脑袋不行,要依靠群众在实践中去摸索、去创造。领导者的责任就是要善于发现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总结提高,加以推广。包产到户这一对农村改革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事物,就是农民创造出来的。当时,不少同志还心有余悸,思想不通,社会上也有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从这件事看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6〕在邓小平同志支持下,我们党制定了明确的政策,家庭承包迅速推向全国。当时,万里同志在安徽当省委书记,他肯定和支持安徽农民搞包产到户的做法。如果在议论纷纷中,我们领导干部没有胆识,不出来支持,反而加以否定,包产到户就出不来。实际上,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包产到户在安徽和其他一些地方的农村就在冒,但都被作为资本主义和右倾思想压下去了。这个教训极为深刻。正确对待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要坚持两条:一是,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这是邓小平同志发明的好办法,是个高明的办法。一时看不准的事情,不要急于下结论,看一段再说。要帮助群众总结提高,加以引导。对的就坚持,不对的改正就是了。二是,坚持“三个有利于”〔7〕的判断标准。对基层的一些做法,对群众中涌现出来的新东西,鼓励与否,支持与否,根本的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民有没有积极性。符合这个标准的,就要给以鼓励和支持。

第二,在农村办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我国农村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农民生活还不富裕,地区发展差别很大。我们做各项工作,都必须考虑到农村的现状,而不能脱离实际,都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而不能搞一刀切。现在,农村工作中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东西还不少。有些地方调整农业结构,不讲因地制宜,不问市场需求,从主观愿望出发,强迫农民种这种那,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有些地方搞各种名目的达标升级,超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承受能力,条件不具备还搞高指标,增加农民负担,引起农民不满。股份合作制是搞活乡镇企业的一种好形式,应该积极稳妥地实行,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有些地方采取搞运动的办法推行股份合作制,强迫员工入股,结果把好事办坏了。这些问题怎么出来的?根本原因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开展农村工作要把中央的方针和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必须看到,农民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我们今天的工作对象与革命战争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各级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学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农民打交道。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财产所有权,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要同农民商量办事,善于用说服的方法、示范的方法、服务的方法推动农村工作。办好事,办实事,也要量力而行,也要尊重群众,不能搞强迫命令,否则农民就不满意、不高兴、不赞成、不答应。这个道理,做农村工作的同志都应该懂得。 

第三,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农民拥护的政策就不要变。我们党在二十年农村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基本政策。实践证明,这些政策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意愿,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群众利益的集中体现。我们讲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最重要的就是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好。现在,有些做农村工作的同志,对党的农村政策不甚了了,一些群众都明白的政策我们一些干部还不清楚。有些同志政策观念不强,执行政策随意性很大,不是按照党的政策办事,而是按自己的好恶办事。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要在农村干部中进行一次党的基本政策的再学习、再教育。要把是否熟悉党的农村政策,严格按照政策办事,并且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作为衡量一名农村干部合格与否的基本标准。各级党委特别是县委,要把开展对农村干部的政策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第四,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今天,我们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做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有新的知识结构,必须有开阔的国际眼光。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应该引起我们密切关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对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说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直接。我们研究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不能脱离全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世界经济的潮流,不能就农业论农业。这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比如,研究农村问题,就要考虑合理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大市场问题,因为农村改革发展走到今天,已经超出了农村的范围。再比如,我国农业人均资源不足,尤其要重视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就要考虑知识经济对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又比如,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也有很大影响,这就要考虑如何进一步搞好农业对外开放,还要考虑进一步开拓国内的农村市场。这样一些问题,是我们在改革初期没有遇到的。所以,做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打开视野,加强学习,加强调查研究。不仅要了解传统农业知识,还要了解现代农业知识;不仅要了解农村经济,还要了解整个国民经济;不仅要了解本地区本部门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要了解全国经济形势乃至世界经济趋势。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自觉性,掌握领导的主动权。

农村工作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们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一条基本方针。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一个传统,也是一项重大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做好农村工作、巩固基层政权的政治保证。在这个问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含糊。省、地(市)、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农村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把农村工作摆在重要地位,按照党的十五大的战略部署,努力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安徽省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原题为《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注释

〔1〕大包干,指包干到户,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形式。农户承包集体的土地,与集体签订承包合同,农户按合同规定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和交足集体提留后,其余的产品全部归自己所有。

〔2〕见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3〕见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4〕参见清代唐甄《潜书·省官》。原文是:“官多,则禄不得不薄;禄薄,则侵上而虐下,为盗臣,为民贼。故养民之道,必以省官为先务焉。”

〔5〕见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

〔6〕见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页)。

〔7〕见本卷《推动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注〔1〕。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