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2)

推进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2)

 理顺几个重要关系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整体设计、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学者们指出,深化社会体制改革需要正确认识和理顺以下主要关系。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坚持政社分开,明确划分政府社会管理和社会多元治理的范围和权限。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创新政府社会管理方式,规范和监督公共权力的运作。同时,有效发挥社区、企事业、基层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社会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应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社会体制的基本框架,应由中央统一决策,相关部门具体指导,地方采取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社会管理具体制度。坚持基层为要、重在基层,通过社区、基层统筹各类服务管理资源,把中央和地方各级社会管理的各项政策落实到社区、基层单位。  

公民参与与社会协调的关系。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应继续推进城乡社区自治,有序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规范政府组织与基层群众自治的关系,增强基层社会自治功能。同时,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应有作用,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形成灵活的社会协调机制。

 抓好改革着力点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就是要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权力结构和机制,社会管理组织结构和机制,社会管理功能结构和机制、社会管理动力结构和机制、社会管理保障结构和机制。学者们建议,改革社会体制,应着力完成好以下几项任务。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坚持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作为党和政府的重大任务。健全社会管理的政策体系,加强社会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充分发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评价、考核体系和机制,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职能。政府的社会管理主要是制定法规政策、规范制度标准、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加强社会行为监管。把一些社会公共服务和具体事务以适当方式交给社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多样化,探索政府行政管理与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在社会运行中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的体制。大力构建政府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综合性系统,整合各类社会服务管理资源。

完善群众权益保障机制。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特别是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诉求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创新方式方法,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健全公共政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和多元调解体系,强化从源头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把预防社会稳定风险的关口前移。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