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是如何走出“山寨”工业之路的 (2)

大国是如何走出“山寨”工业之路的 (2)

核心提示:也就是说,“山寨”从总体上看,是有利于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也能够刺激技术进步,这将有利于全人类的福祉,具有道义上的优势。

在普鲁士崛起的过程中,山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816年,德意志人彼得•伯恩出任普鲁士财政部贸易和工业局局长,开始推进系统化的产业升级计划。他在反法战争期间曾驻防比利时的列日,对工业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的计划中包括,为到国外尤其是去英国旅行的普鲁士人提供补贴、收集外国机械装备提供给本国企业家、组织仿造外国机器等。在伯恩主持的计划的帮助下,奥古斯特•博西格开始了蒸汽机车生产。1841年,德意志的20辆蒸汽机车全是外国进口的,到了1847年,博西格的厂子已经生产出187台蒸汽机车,1854年,德意志的蒸汽机车已经全部在本土生产。此后,普鲁士的铁路和机车,在俾斯麦首相推行“铁血政策”击败丹麦、奥地利、法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联在大萧条时代大规模模仿西方工业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苏联利用西方陷入大萧条的机会,大张旗鼓的山寨了一大批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业,为此后在空前惨烈的卫国战争中最终击败纳粹德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一,引进技术。1929年,苏联同西方国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项,涉及冶金、工业机械、金属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农业灌溉工程、汽车、轮船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截至1931年,苏联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增加到124个,总值为8300万卢布(当时1卢布约合0.5美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

据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年)》一书介绍,斯大林曾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

第二,进口机器。这个时期,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的最大买主。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是卖给苏联。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是销往苏联,到1932年这个数字为90%。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是销往苏联,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0%。在苏联的进口总额中,1929年机器设备的进口占了30.1%,1932年则高达55.7%。1929—1932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资金总计60.1亿卢布。

第三,引进人才。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失业技术人员,他们被招聘到苏联工作。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919人,技术人员10655人,分别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和20多倍。同时,苏联也派遣人员出国学习。1929—1933年,仅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派往国外学习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达2000人。

20世纪日本对美国产品的“逆向工程”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日本就已经山寨成风。一家缝纫机厂将其产品商标注册为“Seager”牌,以模仿美国的“Singer”牌。这种山寨产品,在日本国内每台售价为2.5万日元,在国外每台也能卖到1万日元。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日本一些山寨商品的制造商创建了一个名叫“USA”的小镇,这样他们就能把山寨产品打上“Made in USA”的标识。

在二战后1950-1960年代,日本努力从国外获取技术,在国内建厂生产。只有在无法获得国外重要技术的情况下,日本才会允许外国投资。一旦外国技术被日本掌握,日本就将合资企业解散。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