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日本人并没有把模仿调侃成“山寨”,而是起了一个听起来很有“工业党”调调的名字——“逆向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在电脑、通信产品、相机等领域紧跟美国的创意。日本技术人员买来美国的产品进行拆解,彻底研究每个部件,从而吸收其设计思想。日本技术人员还把制造产品的机械装置作为研究的对象。这种拆解技术就被日本人称为“逆向工程”。例如,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照相机是在美国诞生的,日本人经“逆向工程”消化后,掌握了许多实用的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反而成为全球最大的数码相机生产供应地。
“山寨”是世界历史的普遍现象
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对这些历史经验总结如下:
“一些国家在战争期间的经济处于领先地位,当和平恢复时,其他国家获得赶超的机会。作为领导国技术创新成果的‘免费乘客’,它们更容易获得新技术。”“要将一个享有经济霸权的国家‘拉下马’,一个方法就是打破它的垄断地位,通过直接同客户进行交易绕开它控制的进出口贸易中心,窃取其工业秘密,效仿它的成功之道,挖走它的熟练工人和企业家,等等。一旦这些努力成功,就能使挑战国获得与霸主对等的地位。赶超需要改进现有技术并创新技术。被挑战国会防止机器设备、熟练工人和企业家流失,并且在经济生命力尚存的情况下,推动产品和生产工艺进一步完善,以此设法保持领先地位。”
也就是说,“山寨”从总体上看,是有利于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也能够刺激技术进步,这将有利于全人类的福祉,具有道义上的优势。教条性的强调保护外国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把“山寨”简单的贬低为偷窃,无疑是作茧自缚,让后发国家长期处在“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魔咒的阴影中。同时,先进国家如果单单凭借上一辈甚至上几辈人们的创造成果坐享其成,也难免滋生骄奢淫逸的倾向,有碍国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也应该看到,一个国家能够较长时期的成功的“山寨”,不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也是政治和军事问题。如果军力孱弱或对外战略不当,山寨强国之路可能被先进国家武力打断。例如,19世纪初埃及统治者默罕默德•阿里帕夏依靠国家政权力量振兴工业,到1840年前后,埃及机器棉纺工业规模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埃及引进法国造船技术之后自己制造的军舰,也获得法国海军将领的赞许。但是,阿里帕夏在埃及羽翼未丰之时贸然试图接管整个奥斯曼帝国,引起列强的担忧,最终被英国为首列强的联合舰队击败,埃及舰队被迫遣散,埃及的棉纺工业也在不平等条约的打击下迅速枯萎。中国晚清的洋务运动,也是一场山寨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的浪潮,最终因为未能建立一支强大的近代军队而在侵略战争的炮火中失败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