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素质
创新能力的几种素质大都是来源于天赋,天赋这个东西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只能被压抑。而年轻时候被压抑的这种创新能力,到适当的时候,如果用适当的方法,并在适当的环境下,是可以充分恢复的。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中国留学生到国外后经历过的事情。我们以前也是应试教育,也是知识传授型教育。很多中国学生到了国外,在好的环境之下,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慢慢恢复,所以有不少中国学生在国外做出了杰出的成就。杨振宁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杨振宁年轻时候在国内接受的是知识传授型的应试教育,然后他到国外读研究生,重新享受了一次素质能力培养型的创新型教育,所以他有很好的背景。
杨振宁有一次讲话,回忆他的创新能力是怎么培养起来的。杨振宁讲,他当初在西南联大学物理的时候,在名师的指导下,量子力学的知识已经都掌握了。但是这种掌握只是应试教育的掌握,他对于这些知识是怎么得出来的一无所知。后来到美国,他的导师是当时的物理大师、美国的“氢弹之父”泰勒。泰勒有非常多的新主意。他每天上班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抓住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话,说他又有什么新主意了。他讲着讲着往往自己发现错了,就不讲了;或者别人给他指出错误,就停止了。但是,他一个礼拜如果有20个主意,哪怕有一个站住脚了,那他的创新就不得了。所以泰勒这个人,创新能力特别强。泰勒给学生上课是从来不备课的,他经常很忙,该上课的时候就来了,来了问学生“上次我讲到什么地方了”,学生告诉他讲到哪儿了,然后他就在黑板前边想边讲。再伟大的大师,如果没有准备,边想边讲都免不了误入歧途。这个时候杨振宁就很兴奋。因为量子力学杨振宁已经学过,知道泰勒要出错了。他不是幸灾乐祸,而是觉得这个时候是最好的机会来观察泰勒这样的物理学大师是怎么发现错误的、怎么解决错误问题的、怎么找到新办法的。他描述说这时泰勒的脑袋好像伸出了很多天线,到处探测看看出路在什么地方、问题在什么地方。所以他有机会从泰勒身上观察到物理学大师是怎样思考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怎么感觉到困难、又是如何想到办法解决困难的。这些是课本之内得不到的。这是杨振宁觉得学习上最有收获的地方。
杨振宁讲了这个故事后,还讲了另外一个故事,就是他跟着泰勒读研究生时,经常被泰勒带着去参加系里教授们每周一次的聚会。大家坐在一起喝咖啡,天南海北地议论当时发生的各种事,没有人准备作学术报告,但是大家互相分享各种信息。有一次一位教授讲某个实验室做了个实验,观测到一个现象,应该是一种基本粒子,但是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他讲完了,泰勒就说:“噢,我能够解决这个基本粒子,我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然后就给大家讲。泰勒最终没有讲下去,因为人家给他挑出了很多毛病。但杨振宁回去之后仔细思考,发现泰勒的错误只是一个小错误,如果把这个错误修改了,就通了。于是,他第二天写出了一篇论文,这是杨振宁一生中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这篇论文,就是他从大师们的互相争论中受到的教育、启发。这个例子很生动地告诉我们,创新素质如何能够恢复、如何能够进一步培养,最关键的是要有浓厚的研究气氛,要跟一群一流的研究人才在一起。创新素质和能力,不是说谁教你,或者写本书你看了这本书就会的,不是说一二三四五几个步骤怎么做就能恢复的。创新能力的恢复,必须要有身临其境的感悟,才能明白它是怎么一回事。就像写小说,找个小说家给你讲要点一、要点二,你还是写不出好小说,你必须到生活中间、从阅读当中去体会,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小说家。
(摘自《群众》2013年第4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