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赵庄改名 意在沛公?(4)

【案例】赵庄改名 意在沛公?(4)

改名不如多挖掘文化内涵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的,对后世产生影响最大的两个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

徐州市大力开发汉高祖旅游文化,让经济和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值得嘉许。但是,如何让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颇值得研究。东西两汉存在400多年,没有刘邦,就没有深沉雄大、古朴大气的汉文化。所以,当地应该组织人马专门研究汉文化,整理挖掘“汉人”“汉族”“汉字”“汉语”“汉文化”背后的历史渊源、民族记忆,挖掘和弘扬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等文化遗迹中的文化底蕴。或者组织一些积极有趣的旅游互动活动等,把刘邦的故事讲圆说透,让徐州充满浓厚的汉文化味道,让汉文化、大汉遗风得到绵延不绝的延伸拓展,成为旅游的品牌。

改个地名就能一举成名?就能将当地隐藏的旅游资源开发出来?笔者以为,未必如此。地名本身就是一种旅游文化资产,前不久,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已确定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还出台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积极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果今天把地名改了,就等于割裂了和历史的联系,诸多文化历史信息也会因此流失。在文化资源丰厚的刘邦故里尚不能形成尊崇文化的氛围,文化旅游产业如何能得到蓬勃发展呢?

对于地名、人名而言,其背后的影响力和历史文化魅力才更有光彩和价值。所以,应该在根上下功夫:多一些历史积淀,少一些文化浮躁;多一些厚重基础,少一些人云亦云;多一些文化敬畏感,少一些市场追随和盲从。挖掘出汉文化的古老魅力,刘邦故里何愁得不到蓬勃发展呢?

【启示与思考】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这些年各地热衷于“文化经济”的主流价值观。从争名人故里到争影视明星故乡,再到争小说人物、传说发源地——各地可谓绞尽脑汁、不择手段。丰县赵庄镇也跟风一把,不过,不是所有的“风”都需要跟的,有些歪风邪风的确不宜跟随,而“争故里风”便是这样一股价值不大的“歪风”。

丰县赵庄镇“改名争故里”,首当其冲的民生问题不能不考虑。一个地方要改名,需要付出的成本是相当高的。路标地标、通信设施、居民个人信息等也必然要跟着修改。这对一个镇而言负担相当重,而这样花费纳税人的钱财,其正义性本身便是值得商榷的。纳税人的钱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在意义不大的“改名”上,似乎并不妥当,因为钱没有花在刀刃上。

更何况,这些年即便争故里成功了,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襄樊”更名“襄阳”,官方的直接预算投入巨大,一镇更名,光换政府部门招牌和公章,就要不菲花销。由是,破立之际,存废之间,恐怕还得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无谓的短视,保留对历史、民意、科学和文化最基本的敬畏。

事实上,对丰县赵庄镇而言,与其在改名上做文章,不如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保护好当地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这才是真正的发展方向,才是真正的“正途”。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