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理性与盲从(2)

“微时代”的理性与盲从(2)

谣言的大量存在也带来了另一个负作用——太多的不可信造成了网民的习惯性质疑,而这种貌似理智的质疑,却往往陷入另一种形式的盲从。这表现为,在对各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事件真相面前,仿佛怀疑比相信更有见地,解构比建构更有气势。但事实上,这种所谓的理智往往是在助推另一种盲从的潮流,进而汇聚成一种以“反谣言”姿态而存在的真谣言。这其中,公众对击毙周克华是否真实的质疑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

尤其是当微信的发展势头大大压过了微博,成为信息传播的另一种有效途径之后,微信只在作为熟人社会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内有限传播的特殊属性,使得人们在对信息进行二次传播的时候,进一步放松了心理戒备和理性筛选,这也进一步助推了不实信息的快速传播。

那么,虚假与盲从,折射出的究竟是什么?

研究者分析指出,不管以哪种网络平台为传播渠道的“微时代”谣言,根本上体现的是民众内心深处的担忧和恐慌。大多数谣言背后并无显著恶意动机。谣言之所以得以生成和传播,在于它们所体现出的价值判断往往暗合了许多人对当前社会现状的认知,从而使得谣言的说服力有时候比真相更加强大。

总体来说,任何一种盲从心态的表现形式,都有来自现实社会的深层原因,而“微时代”自身所具有的碎片化、浅表化、极端化表达等特点,则将这种心态进一步放大。

“微时代”的种种与生俱来的特质或许是无从改变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带有残缺的表达和接收方式的难以改变,以及这种表达和接收方式所传递的观点和思想痼疾的难以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和盲从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因此,如何进一步促进信息公开、积极回应社会诉求、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仍是当前必须大力研究的课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