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路径

微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路径

原题:微时代的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

政治认同是协调民意、凝聚力量、实现国家政治统一的有效方式,媒体传播是实现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启了“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微时代,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了新契机和新途径,但也给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的政治认同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冲击。因此,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互联网+”教育模式、筑牢大学生政治认同理性基础、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程度是现时代提出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微时代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微时代“扁平化”、“去中心化”的传播新趋势,导致大学生政治认知困惑。传统媒体身居传播中心位置,依照信息垄断流程形成的金字塔形结构进行传播。在微时代,取而代之的是扁平化的网络结构,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对青年大学生而言,传统“权威”媒体成为诸多信息来源中普通一“源”,网络“大V”、草根明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容易使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产生困惑,陷入政治价值选择的困境。

微时代“分众化”、“社群化”的传播新模式,导致大学生政治情感冷漠。与传统媒体面向社会大众不同,微传播的受众通常是经过筛选、准确化的“小众”,形成数目众多的“信息茧房”。青年大学生普遍是“茧房”内沟通互动热络,对“茧房”外漠不关心,容易盲从群内意见,淡忘政治责任。

微时代“个性化”、“多元化”的传播新格局,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松动。传统媒体展现形式“严肃严谨”,而微时代中媒体展现形式往往个性十足、标新立异,“语不惊人死不休”;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泥沙俱下,有所谓“心灵鸡汤”,更有赤裸裸“恶搞道德标杆”、“扩散政治谣言”等。这容易导致青年大学生远离主流价值,从而瓦解分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政治信仰逐步松动甚至丧失。

微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路径

面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严峻现实,我们必须把握微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和规律,悉心体察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着力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互联网+”教育模式。

(一)建设深刻系统的“微内容”。

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民众之所以支持、认同政治系统是因为政治系统的输出满足了其成员的需要。因此,必须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增强“微内容”吸引力,建设寓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微内容”。

一要微小化。针对大学生更青睐短平快“快餐式”的文化内容,要精心设计微课程,制作微视频,拍摄微电影,开设移动课堂,构建短小高质、随时联通的微课程体系,创造随时随地学习的环境与机会,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

二要国际化。要有全球视野,打造一两家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媒体,讲好中国故事。要敢于“亮剑”,针对国际重大事件及时发声,主动设置政治议题解析,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政治认知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三要人文化。政治认同往往受到文化认同的影响和形塑。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华,积极宣扬勤俭节约、团结友爱、诚信正义的社会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凝聚共识。通过培育大学生对同宗同源、血脉相连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知,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