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掺杂了权力斗争、历史因素、民族情感、现实利益、地缘政治等方方面面,双方均难以轻易做出让步。一个是处于上升状态并希望获取应有权力地位的世界大国,一个是不甘丧失已有战略优势并正在谋求成为军事政治大国的世界经济强国,在当前东亚中日“两强”并立的时期,双方更为看重相对收益,更为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针锋相对在所难免。中日矛盾的强度及复杂程度大大超出了中越、中菲间的摩擦与分歧,其对抗的烈度和风险甚至也超过了中美间的结构性矛盾。如果说,中美间的战略矛盾和摩擦很多是预期的、臆测的,那么中日间的矛盾却是已经现实存在的。对于中国而言,日本可能是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阻碍中国崛起的最大现实外部因素。
事实上,中日已经进入了一个战略的对立期,日本国内的政治社会环境也不容安倍有丝毫的犹豫,日本社会日趋保守,民族主义炙热,对外示强、修宪及摆脱战后安排已成潮流,前首相村山富市等人主张正视历史、缓和中日关系,却被日本主流媒体称之为“卖国贼”,这颇让人质疑日本的所谓“民主政体”的质量和性质。当然,这种病态的政治社会氛围却有利于安倍实现其“政治抱负”。
安倍是日本政坛的老人,中国人对其也不陌生,特别是2012年12月梅开二度再次成为日本首相后,其鹰派本质暴露无遗,在钓鱼岛、二战历史等问题上态度强硬,不断制造事端,一路向右高歌猛进。对外政策总体上“远交近攻”,着力强化所谓价值观外交、海洋外交。2013年7月下旬,安倍遍访东南亚国家,发表海洋外交主张,矢志介入南海争端。观其言,察其行,我们实在很难保持乐观。可以预见,安倍政权不仅不会改变中日间的这种对立态势,其“修宪”、强“军”等动作反而很可能会使得中日关系继续恶化。
中日间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很小
中日间政治关系冷淡、舆论相互指责、军事持续对峙等现象短期内很难改变,未来还可能会引发新的摩擦与危机。不过,中日间爆发军事冲突与战争的可能性相当小,局势可能会相当危险,但尚不至于失控。
首先,中日双方战略上会力避冲突,而且美国依然会发挥一定的“圈禁”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作用。
抛开中日两国间经济的高度相互依存不论,两国各自的经济增长对东亚地区和平环境的依赖绝对不容忽视,没有和平的环境,战后的“日本奇迹”和近30多年来的中国速度均是空中楼阁。在意愿上,不到万不得已,双方决策者都不会倾向于战争解决。
就可行性而言,战争也难成真正的选项。对日本而言,其受制于《日美安保条约》及和平宪法,事实上缺乏独立的交战权。而美国虽然乐见中日间保持一定的紧张和摩擦,但为了其战略利益,决不允许中日间的这把“火”烧得过大而伤及自己。因此,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对日本也并非一味地纵容,而是拉压并举。一方面力挺日本,声称日本对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不可暴力变更,钓鱼岛属于日美共同防御范围;另一方面,对如何履行盟约又语焉不详,并多次公开警告日本不得挑衅中国,敦促日本与中国谈判,近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在新加坡与安倍的会面中,再次当面要求日本改善与华关系。某种程度上,美日同盟渐成为日本对外动武的直接障碍。另外,现今的中国军力已早非吴下阿蒙,日本单独挑衅中国并无胜算,反而可能加速其衰落。随着中国海空及导弹部队实力的继续增强,日本在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将进一步加深,更缺乏独自与中国对抗的勇气。
对于中国而言,综合实力日渐强大,政治、经济、执法等手段日趋增多增强,力量对比越来越对己有利,最好的策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其他手段尚未穷尽的情况下,战争手段自然不是首项。
其次,误判导致“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也非常之低。
有观点认为,中日两国的军舰和飞机长期在东海海域对峙,很可能发生摩擦,并因沟通问题导致冲突发生和危机的升级。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历史经验表明,除非双方有意愿打仗,否则因纯粹的摩擦导致大打出手的情况相当少见。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因误判而“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也大幅降低。当今军舰、飞机及岸基雷达等的侦察预警能力大幅提高,这为双方的指挥官提供了较宽松的反应时间;同时,先进的武器装备,立体、便捷的通信模式,多手段的情报融合等也使得意外及误判较难发生。
由日本挑起的中日战略对抗是对中国和平崛起,特别是海上权力拓展的重大考验,无论是以战争还是和平的方式,中国海洋强国之路都必须过日本这一关。更重要的是,无论中国想与日本交好还是对抗,中国都需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日本因素在中国海权发展及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