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祚:软实力与当前国际关系若干问题(4)

张国祚:软实力与当前国际关系若干问题(4)

——答Marc Abramson(马克·阿博拉姆苏)博士

仅到“占领华尔街”运动了解美国必然以为美国明天就垮台,

了解中国也需要有宽广视角、更多倾听

Marc:对不起,张主任,我们一会儿还要回到中日关系,刚才谈到中国对周边国家比如东南亚的软实力战略和策略......

张国祚:对不起,Marc先生,我会谈到东南亚,但现在我还是要再接着跟你谈谈日本,因为你从日本来,又是美国驻日本的外交官。日本与中国的交往关系源远流长,在中国唐朝,日本曾多次多批派遣唐使向中国学习。我想先从宽一点的视野来谈软实力战略。近代以后,西方经过文艺复兴,思想大解放、眼界大开阔、心胸大开阔,涌现了很多思想、科学、文化巨匠,拥有了强大的软实力,所以在工业革命之后,大踏步地赶上并超越了当时的中国。在历史上的较长时期内,中国在世界上还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但问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宋明理学之后,渐趋保守、僵化、封闭,软实力空前落后。根据西方史学家、经济学家的统计结果,在19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依然占到世界的四分之一以上。但是,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人几艘漂洋过海的战舰就把我们偌大的中国打得一败涂地。中国当时软实力的落后是被动挨打的最重要原因。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国家的爱国将领林则徐意识到了这一点,即中国的失败首先是思想文化的落后。因此,林则徐嘱托另外一位爱国将领魏源编纂《海国图志》。这本书介绍了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太保守,很少有人去看这套书。1851年,这本书传到了日本,日本维新派如获至宝,很赞赏魏源在书中的观点。所以说,在《海国图志》的启迪下,日本在19世纪末期,完成了明治维新,走进世界强国之列。也就是説,十九世纪中国没有从西方文明中获取软实力,而日本却间接从中国获取了西方文明的软实力。所以,从长远观点来看,学习与借鉴是增强软实力非常重要的战略。

今天看来,发挥软实力作用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多交流、多沟通、深化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追求双赢。实际上中国对周边国家一直在这么做。只是因为一些国家为了一己一时之私利而抹杀历史、无视事实、想要借助美国的战略再平衡来攫取本不该属于自己的利益。于是,中国的和平解决愿望常被视为惧怕美国,乃至软实力作用有限。我认为,运用软实力既要有官方往来,比如习主席和奥巴马总统的会面,也要有民间的,比如今天你和我的会面。我之所以跟你谈中日关系,也希望以我的观点来影响你。国与国关系类似人与人关系,二者是相通的。如果撇开意识形态、国家政治制度等因素,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是很善良的,彼此是很容易相互沟通的。上次我跟约瑟夫.奈对话,他跟我提到了几位中国学者,说美国很重视他们的观点。我就跟奈教授说,这几位学者的观点你们可以听,但不能只听他们的,否则,就会以偏概全。因为中国国内还是有很多具有真知灼见的学者,绝不仅仅是你们美国所能了解到的几个人。你们应该听取更多人的想法,然后采用归纳的、系统的、统计的方法汇集在一起去思考,这样你们才会知道中国主流的观点是什么。我看过你们的“美国之音”,很多中国人觉得你们很好笑,认为你们美国人花了那么多钱,却总是只让那么几个在中国根本没什么名气的少数人出来骂中国,太可笑了。真正了解中国的,不是那些只靠骂中国去拿美国钱的人,他们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大多数中国人是不买他们的帐的。美国政府在这方面还是应该聪明一些。美国应该多派人到中国来,真正和中国的学者交流,包括一些有官方背景的学者。一些美国人有误解,认为中国有官方背景的人说的话都是假的,只有从民间听来的才是真的。同样地,如果我们不听美国政府说什么,而只是去到“占领华尔街”的人群中找一个骂美国的,那就会就因此断定美国政府明天就会倒台。不能这样看问题。美国人了解中国,同样需要博大的胸怀、宽广的视角,要多倾听。美国的广播为啥不多宣传中美两国的友谊,以消除中美两国的误解呢?

考察中国的对美宣传既要关注官方的新闻又要关注电视剧

电视剧往往是民意的间接而稳定的反映

Marc:您刚才评价分析“美国之音”,我同意您说的,为了解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应该不限于美国之音、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不过,很可惜,在中国国内,看到这些美国媒体是很难的事情。那么,您如何评价中国针对美国的宣传,比如CCTV、新华社等的对外报道?

张国祚:在今日中国,对老百姓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呢?很多情况下,这和文化大革命之前不一样,那时候我们有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一发文章,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都在学习。现在不是这样了,关注小报小刊的人比关注党报党刊的人还要多。电视依然是影响面最宽的媒体,一打开电视,看新闻的人没有看电视剧的多。新闻也反映民意,但它带有及时性、偶发性、直接性,而电视剧对民意的反映则具有间接性、稳定性、潜移默化性。现在中国国内的电视剧,没有一部是反美的片子。而且有很多反映抗日战争期间的故事片。其中有些片子还歌颂抗日战争时期中美两国如何合作、中国人如何救助美国伤员、飞行员。但是,对日本很反感的片子非常多,这并非政府主导,而是民意所致。主要是因为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最野蛮、最残忍、最灭绝人性、屠杀了3600万中国军民。尽管一部分有良知的日本军人对战时的罪行痛心疾首、忏悔不已,田中、村山、野田等日本首相也对日本的侵略罪行公开道过歉,但安倍等人在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钓鱼岛等问题上顽固坚持极右立场,甚至要修改日本“和平宪法”。如果美国政府想要判断中国对美国是什么态度,友好还是敌视,只要看看中国电视剧就会清楚了。尽管美国和日本现在是盟国,但中国老百姓愤恨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反感的是安倍等极右势力。强烈反美的电视剧在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

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难免与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相关

中国软实力的强弱不能用诺贝尔奖来衡量

Marc:您刚才提到了刘晓波事件,如何从软实力的观点来评价诺贝尔奖?国际社会有些人认为,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是中国软实力的失败,国际上大部分的人都不了解为什么中国的反应那么激烈?

张国祚:我是这样看待诺贝尔奖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学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得到全世界普遍认可的,因为自然科学1+1=2,全世界都说对。但在人文社科领域,特别是涉及政治观点,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因此,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不能说是中国软实力的失败,只能说是西方政治判断的失误,因为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对此很不高兴。为什么?因为刘晓波对中国和世界和平没做任何贡献,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他是谁。我们国内一个作家叫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中国人,我当然应该向他表示祝贺。但对这件事,国际上有不同的声音。有人骂他,说他是共产党喉舌,也有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肯定他,认为莫言通过作品质疑共产党制度和体制。这件事也说明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也是充满政治观念的分歧。所以说诺贝尔文学奖、和平奖,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国家,持不同政治观点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因此,不能以是否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作为判断一个国家软实力强弱的标准,而应看看这个评奖是在谁的手中操作,是谁来评这个奖。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