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盯梢”仍是“自我监督”

“科技盯梢”仍是“自我监督”

公车私用,甚至滥用,是公车治理的最大难题。广州利用科技手段,给全市党政机关8491台公车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和用车人身份识别设备,监控行车轨迹,今年6月,全市公车月行驶里程比车改前减少了45%,一年可节约4000万元,连续两个月出现公车“零私用”。(8月12日 新华网)

此前进行过车改的城市也不少,如温州、杭州等地,至多只是羞羞答答地表示“取得一定成效”;有勇气喊出实现公车“零私用”的,广州还真是破天荒的第一家。不过“公车私用”这顽疾,是不是上点高科技手段就能彻底根治,仍要划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科技盯梢”只能帮助掌握公车的行踪,但依然解决不了监督和惩处中的难题,比如谁来监管,如何惩处。

事实上,尽管广州喊得理直气壮,但“零私用”的数据依然存疑。道理很简单,这数据仍是自说自话,缺乏第三方独立部门的验证。这其实也是高科技手段无法解决的一个尴尬问题——仍未走出“自我监督”的窠臼。

在“自我监督”的监督机制下,公车装或不装GPS,其实区别并不大——即便不借助GPS,若真有心管理,还能摸不清自己部门内公车的去向吗?何况都是自家人,同为公车私用的受益者,怎会为私用一次公车而翻脸,伤了和气呢?即便某部门根据GPS提供的线索查实了公车私用行为,但在处理上如果还是搞“罚酒三杯”那一套,那么根本就起不到震慑作用。

公车既然姓公,首先就要公开透明。“科技盯梢”距离彻底的公开透明还有相当的距离,必须创造条件让群众雪亮的眼睛来监督,因为只有外部监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监督。正如广州市纪委某干部说所言,“一旦有群众举报公车私用,从监控系统可以看到被举报车辆的行车轨迹,当事人想不认账没那么容易”。

公车私用现象泛滥的深层原因,还是在于公车数量过多,以至于即便部分公车被私用,剩余的车辆还是可以满足正常的公务出行需要。减少公车数量,令其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是公车改革的题中之义,这些都是高科技手段所无力完成的任务。彻底杜绝公车腐败,需要政府部门晒出家底,为社会公众的监督创造条件,拿出大刀阔斧的改革决心。希望公车装“科技盯梢”是一个好的开始,而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姿态。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