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在回应机关人员养老金改革的问题时也曾经表示过“……社会保险法已经做了原则的规定,我们现在也在积极地推进,已经在五省市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要进行试点。我们将来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要完善这一制度,到一定时候我们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再推进机关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上述集体企业退休职工告诉记者,现在关于企业职工的养老金都是按照已经出台的社会保险法执行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与缴费基数的高低、缴费年限的长短都有关系,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但是机关事业单位却不一定按社会保险法有关规定执行。
根据社会保险法有关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在社会保险法公布之后,许多人注意到,其中有多处提及“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或类似表达方式。
“带有这样的表达方式的条款属于一种‘回避’的方式,是因为各方没有达成共识。这当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现阶段的国情,在制度安排上可能还识别不清;另一种则是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因素,比如,公务员养老保险问题、社保基金运营管理的监督机构等,属于后一种情况。”杨燕绥说。
“在世界各国,养老金制度改革都是难点。”对于在社会保险法中,依然将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实行单独制定,杨燕绥建议,“从改革那一年开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同时政府为其建立职业年金,职业年金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此消彼长,而个人拿到的金额不变。这样退休金就会逐渐降下来,降20多年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都跟老百姓拿同样的基础养老金。与此同时,由职业年金带动的中国的养老金市场也形成了。”
养老金“并轨”的拦路虎在哪?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双轨制”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社部近日表示,两者终将“并轨”。但养老金“并轨”拦路虎究竟在哪?人社部真会牵头革自己“命”吗?令公众在兴奋之余充满了疑虑:这是否继公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之后又一场虎头蛇尾的全国总动员。
作为事业单位一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一针见血, “并轨最大的瓶颈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担心待遇会降低。”“企业职工缴费拿钱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缴费拿钱多,谁会加入前者呢?”社科院专家郑秉文其实说出养老金并轨问题所在,可见他自己也不想并轨拿低收入。他的想法估计代表机关事业单位大多数人的观点,人是最大的拦路虎,尤其是负有一定管理权限的人群会真的放弃一些既得利益吗?值得怀疑。上世纪90年代,很多事业单位进行了养老制度的改革,但“被改革”群体抵触情绪很强烈,最后成了“半拉子”工程,就是一个已经记录在案的例子。
很多有见识的人都知道,养老金“双轨制”是不合理的制度,是伤害基本正义的制度,是最让公众诟病的分配制度。养老金“双轨制”虽然是历史的产物,改革并轨并非易事。目前从国家层面传递出“并轨”的愿望,这无疑是天大的利好。但能否真正取消养老金“双轨制”,只能用时间来检验。说到底,养老金“并轨”,如公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一样,缺的不是顶层设计,缺的不是时机,缺的不是钱,真正缺乏的,是“并轨”的决心和如何安抚好一群管理者,这也是改革难最大的症结和问题所在。
诚然,一度雾里看花的养老金“并轨”,终于勾出了清晰脉络。养老制度如何改革这是全国人民关注的大事,应有个长足的考虑,要真正让“上帝之手”挥舞得公平、公正。愚以为,如何打消公众对公平的担忧?如何让改革的成果惠及百姓?应攻克痼疾,突破藩篱,刮骨疗伤,彻底解决养老金双轨制问题是直接、最根本、最实际的体现。
养老金并轨改革不能老是“摸石头不过河”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养老保险“并轨”大方向是明确的。人社部正在抓紧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
养老金并轨属于老问题,老谈资,一连串的“不能简单并轨”、“做好顶层设计”、“需要深思熟虑”等公关用语,并无新意。2012年12月,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同样是以“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作答,并没有对外释放出积极的改革信号,也没能给予外界期待更多的回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