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并轨的重要和紧迫性不言自明。更重要的是,在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台的情况下,养老金并轨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题中之义。
养老金并轨是必然趋势,从民间到官方其实并不缺乏共识,但往往“只闻楼梯声,不见人下来”。如果没有明确的时间表,那么希望就只能变成失望。对于公众来说,他们所希望看到的,不再是高层的一次又一次表态,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践行。
有人将养老金并轨比成“分蛋糕”式的“自我革命”,其核心就是调低降高,实现收入的相对公平公正。这就意味着,现有的既得利益者,必然作出极大的妥协和让步,并为此付出实质性的代价。体现在收入数据上,就是机关和事业的收入减少,而企业养老保险金的收入增加。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有关改革深水区的利益触动问题时表示,改革中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但别无选择。如果没有坚定的改革决心和勇气,那么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其实,养老金并轨的试点早在2009年1月就在山西等5省(市)进行,只不过石头摸了多年,就是没有见着过河。即便是摸石头,似乎也没有见到什么成效——蛋糕究竟怎么分,试点成效究竟怎么样,取得了什么经验,有什么教训,未有全面的信息浮之于公众视野。如果连试点都举步维艰,全国性的“顶层设计”,恐更将遥遥无期。从实质上讲,养老金并轨改革是一个利益博弈的结果,故而改革的设计和实施,就离不开所有利益相关人员的参与。一方面,改革应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才能彰显改革的勇气和决心,也才能倒逼改革的进度和效率;另一方面,改革必须搭建公开博弈的平台,让所有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养老金并轨不过河,光摸石头有何用。当务之急是将社会共识转化为具有实质进度的行动,并避免将改革单纯建立在公权力的自觉性上。
【启示与思考】
养老金并轨改革,早已“喊破嗓子”,但始终没能“甩开膀子”;民意早已“过河”,相关改革试点仍在“摸石头”。或许有一千零一个理由来解释改革的艰巨性,但其中最大的阻力“地球人都知道”———既得利益群体不可能轻易放弃拥有的“权利与福利”。既得利益者会有觉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各种双轨制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可有些双轨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依然“开足马力”,尤其是养老金双轨制,让不同类型人群的利益“泾渭分明”。这或是体制转轨的共同障碍,或是社会转型的共同阻力。或者说,只要双轨制存在,市场经济体制就有缺陷,社会转型就不完美。
社会保障的公平与否,事关整个社会的公平。社会保障作为二次分配的重要手段,原本就被寄予“调节差距、促进公平”的重任。如果社保制度本身在公平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不仅无法促进公平,反而会拉大不公,出现“逆调节”的不良效果。长期形成的双轨制、多轨制,让特定群体无投入或少投入即得“厚保”,行驶在“快车道”,而更多的人则蹒跚于“慢车道”,还经常遭遇“堵车”。
养老金并轨天会不会塌下来?养老金双轨制并轨已率先在深圳破冰。2012年8月25日,对在深圳想进入事业单位的人,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一天之后被深圳事业单位聘用的人员,其养老金不再是单纯财政负担了,改由“社会养老保险金和职业年金”构成。虽然此举尚未达到公众预期,但总归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养老金并轨改革之所以“甩不开膀子”,说明深水区改革尚缺乏“振臂力”。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都将是棘手的难题与困难,双轨制只是其中之一。逆转双轨制肯定很难,但决不能“遇到红灯绕着走”,也不能“连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有鉴于此,这项改革既需要“顶层设计”,亦需“脚踏实地”。有效地破解各种双轨制,考验改革的决心,考验改革的睿智,考验改革的力量。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