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国金融改革为何必须结构先行(2)

郑永年:中国金融改革为何必须结构先行(2)

发展民营银行

所以,“6月危机”所呈现出来的“缺钱”现象只是一个表象,这是因为钱的错置,而不是真正缺钱。中央政府希望通过收紧货币供应这个手段,来促使错置的钱从非正式部门回流到正式部门。尽管这种手段的使用,表明了有关部门促进金融改革的决心,但很难说是成功了。原因很简单,就是上面所说的,国有银行已经具备了巨大的能力,来挟持国民经济和中央政策。有关部门一旦收紧货币供应,受负面影响的首当其冲的就是需要钱的民营企业,也包括一些本来就没有竞争优势的中小型银行。很多年里,因为民营企业不能从国有银行获得金融支持,就转向了“影子银行”。尽管这个领域成本和风险巨大,民营企业别无他法。民营企业受负面影响,也是有关部门所不想看到的。因此,在暂短收紧货币供应之后,有关部门马上又放松了货币供应。

“6月危机”及其结果表明,政府在利用货币政策推动改革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何在向金融既得利益集团施加压力的同时,避免中小企业的危机。诉诸于金融(和财政)等手段来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一大趋势。随着经济变得越来越复杂,中央部门所能使用的手段也越来越少。例如过去常用的人事、行政和政治手段越来越不管用。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货币和财政手段的使用越来越重要,因为这些是中央政府的权力。这在所有现代国家,都是一样的。但在使用这些手段时,有关部门必须意识到,中国的金融集团已经具有足够的能力来绑架政府政策,它们也会用各种方法迫使政府放弃努力。例如,它们可以通过制造实体经济危机来迫使中央就范。因此,中央政府在这样做时,要考虑如何不通过这个集团,把金融资源直接投入所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从技术上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更为重要的是,“6月危机”表明中国在深化金融改革时,结构调整必须先行一步,利率自由化随后。在没有打破国有银行垄断地位、放松金融市场准入限制的情况下,利率自由化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问题,改革很可能会走向改革者原来目标的反面。例如,最近人民银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并不能纠正中国资金错配的问题。原因很简单,今年第一季度银行贷款中,只有11%是以低于基准利率的价格发放,而这部分借款人绝大多数都是大型国有企业。贷款利率管制取消以后,国有银行很有可能向大型国有企业,甚至地方融资平台发放更多更便宜的的资金。

实际上,在过去很多年里,中国尽管没有像西方那样的金融自由化,但总的趋势是向自由化发展的,例如政府在行使货币政策时,不再仅仅依赖数量调控,而越来越重视利率这样的价格工具。不过,这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善中国的金融制度,既没有改进金融部门的效率,也没有提高金融部门防范风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金融部门的效率在减小,同时也在制造更多的风险。

何谓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主要是要造就国有银行和民营银行、大型国有银行和中小型民营银行之间的平衡。就是说,需要把金融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中小银行,甚至微型银行上。这方面可以学习美国。2008年之后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大银行情势不妙,但地方中小银行则成为赢家。美国今天的经济复苏离不开众多的中小银行。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银行过小,而是过大。在“大的就是好的”、“大的就是效率”等教条指导下,中国在过去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已经造就出数量极少、巨大无比但同时又是没有任何效率的国有银行来。同时,中小型民营银行没有发展起来,更不用说是微型银行了。民营银行发展不起来,早期受意识形态的制约,现在更多的是受金融结构的制约,就是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吸取了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几乎所有经济资源。过去的经验也已经表明,要国有大银行贷款给民营中小企业不符合经济规律。国有大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大型国有企业。这是中国的特殊现象,表明中国的银行远比西方的银行没有动力,来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所以,要深化改革,中国别无它法,只有放开民营中小型银行。等中小型民营银行发展起来之后,它们才会向中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中国也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地方甚至社区的微型银行,为微型企业提供服务。

只有有了一个平衡的金融结构,中国才可以避免华尔街那种“过大而不能倒”的局面,中央政府的政策才不会被任何金融机构所挟持。只有到了那个时候,利率自由化才会变得有意义。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