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世纪中叶,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激化,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其中以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表明欧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和阶级基础。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人类思想史上重大变革。实现这个变革的关键,是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一般地说可以概括为这5条:未来社会主义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社会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合乎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等等。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第一个在大国把科学社会主义付诸实践的是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20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并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在没有任何先例的背景下,列宁对如何搞社会主义进行了最初的艰苦探索。起初,为应对从1918年下半年发生的帝国主义国家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以余粮收集制为代表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些政策对捍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由于未及时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俄国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是位善于总结经验的领袖。他果断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在1921年俄共(布)十大上提出并实施以粮食税为代表的新经济政策。列宁晚年在总结仅有几年实践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社会主义新观点。列宁深刻指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1]邓小平对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评价高。他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2]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邓小平讲的苏联模式是指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中逐步形成的过分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主要特征是:在所有制上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经济体制上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在发展战略上以重工业为重点追求外延式粗放增长,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终身制、家长制、个人崇拜,等等。
苏联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苏联模式在实践中日益暴露出严重弊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由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结束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国家大都搬了苏联模式。从而使东欧国家也陷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东欧国家面对困境也想调整。由于这种调整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在外部的和内部的因素,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等交互作用下,终于导致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