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怎样走好群众路线

四川:怎样走好群众路线

原标题:对百姓上心,就能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是贯穿党的全部工作的精髓。社会管理工作,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自然更离不开这个根本路线和工作方法。目前正在全国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无疑为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此,我们请来三位专家,围绕这个话题作了深度阐发。

社会管理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记者:当前,我们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此背景下,创新与加强社会管理,应如何界定政府的角色定位?

程湘清:从政府角度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党委政府角色的转变。社会建设要加强党的领导,更重要的是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要切实实现“两个转变”:党委政府由“划桨人”变为“掌舵者”,人民群众由“旁观者”变为“真主人”,这样社会建设就把“要我建”变为“我要建”,一个积极性变为两个积极性,把“剃头挑子一头热”,变为上下合力同心建。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经过国家形式和程序把党组织的正确主张变成国家意志,变成自治行为,变成群众意愿的自觉行动。

向春玲:社会管理的价值理念是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也是政府的工作目标。这种价值取向和经济管理追求个人利益、部门利益、集团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都是完全符合社会管理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都符合社会管理公共利益最大化。实施社会管理过程中,政府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不能再延续以往的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方式,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社会性需求,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政府要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执政为民,问计于民,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公众参与社会政策的讨论,保证民意能够进入到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去。为此,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要扮演好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社会秩序的维护者的角色。

创新社会管理要有问题意识

记者:社会管理是一个老课题,同时又是一张“新试卷”。在这张新试卷上做出好成绩,就需要面对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拿出新办法、新思路。在实践中做好这张“新试卷”,需要参与主体具备一种什么条件和素质?

毛寿龙: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要把查找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所以具备问题意识很重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干部下基层也要有“问题意识”,简单地说问题意识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承认问题,长于解决问题。要认真研究涉及本行业、本系统的宏观、共性问题,特别是涉及面广泛的宏观性、政策性问题,这样才能从机制和规律上找到原因和对策。就以城管打人事件为例。很多公共政策的确定、政策目标的设定以及城市管理的种种公共问题的解决,更主要还是要通过政治家来努力;城管只是执法人员,他是向法律负责。城管和群众产生的不和谐关系,在相当程度上与所执行的法律本身存在问题以及相关的监督措施没有跟上是有关系的。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