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累积的地方债风险警醒地方政府,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以房地产为主的土地经济向多元化投资转型,加速开放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设施。
日前,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对全国范围的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此次审计范围达五级政府。这不仅表明了中央政府对规模巨大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下称“地方债”)的关注,也注意到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形成的地方债风险。
实际上,这并非第一次对地方债进行审计。2011年,审计署就对地方债进行了全面审计,审计结果表明,截至2010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地方债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债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
时隔两年,地方债依然在继续膨胀。2012—2013年,审计署又组织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变化情况进行了“抽查”,审计发现,经过两年时间,上述地方债余额增长了12.94%。
一个客观事实是,地方政府的投资以及还债融资一般都是依赖土地储备作为抵押品,这就迫使地方政府只能维持或推动房价、地价上涨,并且鼓励当地房地产业的发展。但如此一来,就使得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房屋空置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也让地方债、土地出让价、房地产价格等牢牢纠缠在一起,成为一个“死结”。
目前中国的地方债风险究竟有多高?即将开始的城镇化将对地方债产生怎样的影响?患上“土地财政”依赖症的地方政府如何挣脱地方债的泥淖?在日前举行的2013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上,时代周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把规模城镇化作为目标地方债就会扩大
时代周报:公开资料显示,未来两年中国地方政府将进入还债高峰期,资金压力很大。你怎么看这个观点?国内会出现像美国底特律那样破产的城市吗?
迟福林:首先要肯定的是,从各方面的条件来看,中国不可能有城市会像底特律那样破产。其实关于地方债的问题,要明确的是,一是要有充分的估计,要看地方债的危险系数。中国的地方债和国外的城市债务是不同的,这点很重要。我们的地方债基本都和各地方经济增长融合在一起,很多地方债的形成,都是政府拉动投资,创造很多投资平台形成的。现在地方债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是目前的地方债还是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现在的关键是能不能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尤其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如果还是把规模城镇化作为一个目标,扩大投资,扩大项目,地方债就会继续加大。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债也不能再继续上升,而必须要控制,在控制过程中逐步减少。如果是这样的一种趋势,那么地方债就不会出现不可控的风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