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武汉小贩装死示威闹剧背后寓意深刻。湖南瓜农之死获得赔偿89万的消息,在这个脱贫富裕成为公共价值的今天,让死者装死成了实现这一公共价值的手段。为什么小贩装死示威?因为他知道,只有“小贩装死示威”才能争取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小贩装死示威”才能得到舆论支持的最大公约数,这样的装死示威透支的不仅仅是公众的良心,还透支了社会的底线。
小贩“装死”既透支了公众的同情心和正义感、消耗了社会信任,也偏离了法治轨道,是一种失范的越轨维权。毕竟,再正义的名目,再悲情的噱头,再生动的表演,脱离了真实的根本,只会让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去相信、不敢去相信。
在这出“小贩装死示威”的闹剧中没有所谓的赢家。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装死”的小贩作为弱者利益受损、生命被剥夺的代表,自然会赢得舆论的支持,很容易争取观众和听众。在“浅阅读”时代,“城管打死小贩”无疑触碰了人们关于公平正义的敏感神经,引发人们对城管偏差行为的质疑与愤慨。
贩夫走卒,引车卖浆——就像欧美社会与高级商场一样自由存在的跳蚤市场,既是社会的参差多态,也是人生的繁复多元。遗憾的是,越是流动人口庞大的中国城市,城管与小贩之间的肉搏越是司空见惯,这说明我们在城市管理中确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城市逼着执法者驱逐小贩,又不给后者自由生存的空间,武力,自然成为双方为权益而斗争的最后手段。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正在如火如荼推进,我们究竟要传递怎样的城市价值、我们究竟要塑造怎样的城市生态,城管与小贩是两个很能“辨金试玉”的标签。再文明的驱赶,仍是粗暴的手段。在“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路上,小贩有小贩的梦想,城管有城管的人生,谁都不该因为狭仄的制度而“挂彩”。还是那句话,制度当为城管及小贩设置缓冲地带——既要容得下城市管理的温情,也要容得下劳动谋生的艰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