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建党员志愿者示范城的特点
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南宁市“创建党员志愿者示范城”工作实现了健康有序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机构完善,组织到位。为加强对全市创建党员志愿者示范城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市委统一领导,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共同组织实施的领导机构。全市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把创建党员志愿者示范城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抓手,结合实际,精心组织,抓组建、壮队伍,选项目、树品牌,深入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了创建党员志愿者示范城的浓厚氛围。
(二)定位准确,内涵丰富。全市各级党组织在创建党员志愿者示范城活动中,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着眼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全面促进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大局各项志愿活动的开展,以更高的标准抓好组织引领,以更大的规模抓好组织带动,以更新的视野抓好内容拓展,以更大的气魄抓好品牌巩固,以更优的服务普惠广大群众,致力于把南宁建设成为一座充满爱的和谐之城。目前,全市党员志愿者人数与日俱增,服务项目多、志愿品牌多,全城联动、全年爱心接力,党员志愿者示范城的内涵得到不断深化和拓展。
(三)创建深入,成效明显。在创建党员志愿者示范城过程中,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搭建载体,强化措施,完善机制,不断扩大党员志愿服务的影响,形成了一大批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辐射带动和示范导向作用比较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和品牌,也进一步激发了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了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价值取向,有效引领了全市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南宁市已形成以青年志愿者协会、党员志愿者队伍、爱心小分队等为主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志愿者超过70万人。
(四)机制健全,保障到位。在创建党员志愿者示范城过程中,南宁市先后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机制和制度,为深入创建党员志愿者示范城提供了保证和支持。为增强党员志愿者示范城的创建实效,建立了宏观指导、分类指导、跟踪指导的党员志愿服务指导机制;为增强对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保障,建立了“财政支持,多头开源”的经费凑集机制;为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党员志愿者日常工作机制、教育培训机制和星级评定机制、考核管理机制、表彰奖励机制等,形成了市级层面统一的、可行的、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为提高党员志愿者示范城的创建水平,建立了理论研究和总结推广机制,采取召开理论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不断深化理论研究,有的成果已经转化为指导党员志愿者示范城创建工作的制度性文件。
四、创建党员志愿者示范城的做法及成效
(一)抓组建,壮队伍,强化组织优势,夯实创建党员志愿者示范城的基础。
2007年我市下发了《中共南宁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党员义工服务社区活动的实施意见》(南办发〔2007〕77号),号召全市党员积极参加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五年来,通过全市各级党组织的实践和探索,我市党员志愿者队伍形成了多种成熟的组建模式,建立了多种便利的注册登记方式,有效壮大了党员志愿者队伍,扩充了队伍数量,实现了党员志愿服务组织的“全覆盖”。一是创新党员志愿者队伍组建模式,服务组织广而全。南宁市一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实现有党组织的地方100%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强化党员在所有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实现每个志愿服务组织100%有党员骨干。同时,注重把志愿者队伍中的优秀分子有针对性地发展成党员,建立起党员和志愿者群体互动发展机制,使之成为彰显组织优势、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重要途径。目前,南宁市已经形成七种成熟的党员志愿者队伍组建模式,分成两大类七小类,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具体详见下表。
二是创新党员志愿者加入方式,注册登记快而优。为了方便注册登记,便于党员志愿者的服务管理,南宁市依托全国一流的“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12371短信平台、南宁市志愿者服务网、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电话等,实现了党员志愿者注册登记即时化、便利化、信息化。此外,各城区还依托各类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不定期组织进行现场集中招募,有效推动了全市党员志愿者队伍如星火燎原之势发展、壮大。2011年,全市拥有注册党员志愿者突破10万,达到12.3万,占全体党员总数的52%;拥有1568支爱心小分队,设立便民服务点1213个,应急服务岗483个,全市窗口行业和服务行业按要求全部依托所属党组织完成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组建工作。三是强化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强化机关党员“双重”管理。要求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领导干部100%加入党员志愿者,以普通党员身份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坚持组建和管理并重,实行党员志愿者居住社区和所在单位的“双重”身份管理,既接受单位的统一安排,又接受社区的集中组织,为志愿服务提供更多选择,搭建更大平台,实现志愿服务纵横交错、协调一致。
(二)增载体,搭平台,突出服务优势,拓展创建党员志愿者示范城的内涵。
近年来,全市各基层党组织结合各自职能和党员的个人特长,进一步明确了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绿化建设、抗灾救灾、扶孤助困、医疗服务、农技服务、文化下乡、社区建设、法律援助等公益事业志愿服务活动为主,并在拓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方式过程中,不断创新服务载体,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搭建党员志愿者服务平台,实现了党员志愿者服务内容的“全覆盖”。一是以“党员奉献日”、“党员奉献月”为载体实现长效爱心接力。2007年以来,南宁市将每年6月份第三个周六定为全市“党员奉献日”,所辖12个县区根据各自实际确定一个月作为所在县区的“党员奉献月”,以此为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定期化、规模化,实现了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全城联动、全年无休”式的爱心接力。仅2011年6月19日,全市直接参与当日志愿者服务行动的党员就达到40722人,捐赠物品价值55.7万元,为群众办好事20321件,服务基层群众约18万人次,捐款143.2万元,发放宣传资料26.7万份,提供咨询服务4.4万人次。二是以“结对共建、先锋同行”为载体实现长期爱心帮扶。以“片区红色之家”、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党群连心室等为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结对子”志愿服务,通过“党员志愿者+困难户”、“党员志愿者+孤寡老人”、“党员志愿者+农民工子女”等“1对1”或“1对多”的结对方式,为结对对象提供陪护聊天、医疗保健咨询、纠纷调解、就业介绍、低保救助、扶助致富等各类服务。据统计,全市党员志愿者长期结对帮扶对象有7240人,不定期服务对象有64558人。三是以“爱心超市”等服务场所为载体紧扣需求随机服务。南宁市把抓好“爱心超市”工作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点和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阵地切实抓紧抓好,注重扩大“超市”覆盖范围,加强“超市”的规范管理,不但在示范社区建立,还在城市各街道社区推广,并延伸到乡镇、农村,打造了一个爱心超市网络。目前,南宁市的爱心超市已发展到275家。此外,“居家养老服务站”、“四点半课堂”也成为党员志愿者的长期服务阵地,全市有“居家养老服务站”50多家,“四点半课堂”40多家。四是以机关党组织职能性主题活动为载体推进常态服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的各类技能培训(包括失地农民的电脑、电工、月嫂等农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水利部门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的水库大坝安全检查等;农业部门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农业生产技术下乡活动等;教育部门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的“金秋助学”等,这些都为解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困难提供了有利帮助。五是依托阵地推进定点长效服务。依托每年的“两会一节”重要活动,组建面向国际的党员志愿者专业服务团队,在各类展馆和城市志愿服务站,提供外语翻译、交通引导、宾馆服务等专业服务活动,8年来全市党员志愿者服务“两会一节”累计超过10万人次;依托全市11个市民广场服务点、595个社区(村)服务中心、140个服务基地(包括福利院、敬老院、康复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全力构建遍布城乡的志愿服务站点,让志愿服务活动有阵地,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途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