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沪上丰子恺旧居的一则“灵魂讣告”引发了广泛关注。出版于民国时期的三本丰子恺《护生画集》在其旧居被偷,丰先生的后人不愿过多追究,甚至“不想说人家偷了什么东西”,而是在失窃展柜中放入一则“灵魂讣告”,希望感动“一时犯昏者”。反观时下动辄怒目相视、恶语相向、拳打脚踢的一些社会现象和情绪,这则“灵魂讣告”如同一味清凉剂,熨帖着易怒易躁的神经,值得品味和思考。
“灵魂讣告”的起名和内容耐人寻味。丰子恺先生曾说人的一生就像一栋三层楼房子,一层是家居生活,二层是精神生活,三层是灵魂生活。失窃的《护生画集》在旧居三楼,所以“讣告”加了“灵魂”这一前缀。细细读来,“讣告”用词委婉,引用了夏硏尊先生的一段文章,讲述李叔同先生劝他以“自杀”教化学生的故事。行文中,没有一处用到“偷窃”字眼,而是用了“不翼而飞”、“一时犯昏者”等词汇,透着一股温良之风和文化味道。
这样的温良,正是时下“稀缺资源”。在社会公共场所,有些人火气太盛,一旦感觉自己被冒犯,就出言不逊甚至拳脚相加。诸如旅客因飞机延误沟通不畅,把航空公司地勤人员打倒在地;六旬老汉因年轻人不让座而大打出手,逼人让座;父子之间、恋人之间因家庭矛盾和情感纠纷而互撞豪车等事情,不绝于耳。
再看网络世界,也经常充斥着戾气。从一个事件、几句评论,引发质疑,质疑失控后成为谩骂,继而演变成人肉搜索和人身攻击。一些事情由零散的口水仗变为不同“派别”的网上吵架甚至约架,不断挑战文明底线。一些网上“强悍”者,经人追究,在现实生活中竟然是老实本分之人。这不禁让人发问,身在礼仪之邦的人们,那份由内而外的“温良恭俭让”哪里去了?
也许有人会说,社会上的一些矛盾、问题、不公正现象,造成了人们火气大。也许有人觉得,我受了委屈,不大声叫喊和发泄,岂不吃亏了?
事实上,如果任由火气蔓延,从抱怨、发牢骚,升级为尖酸刻薄的辱骂、气急败坏的宣泄,反而于事无补。用温良之风来“灭火”,平心静气,摆事实、讲道理,提出中肯的建议,付诸善意的行动,这样才能形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正能量。先贤提倡“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文质彬彬”,这些道理应成为现代人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多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表达自身诉求的同时也善于倾听和思考,凡事宽容以待,不斤斤计较,温良之风自然形成,社会风气也会变得清正。
许多人都期待,“灵魂讣告”能有一个美好结局——“一时犯昏者”幡然悔悟,悄悄把画集送回。至今,这个结局还未出现。于是有人怀疑,丰先生后人用这样一种温良的方式劝诫,究竟有无意义?笔者认为,遗憾自然有,但是“灵魂讣告”向社会传递了温和、善良、忍让的君子之风,意义不凡,颇得丰子恺先生遗风。而那名 “一时犯昏者”,或许还没有勇气把书送回,但那种芒刺在背、羞愧不安的感觉想必还是会有的。令人欣喜的是,有民间收藏家听闻“灵魂讣告”后,近日表示愿意将个人收藏的丰子恺先生著作捐给旧居,这又何尝不是一个美好结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