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路径选择受多重因素制约
现在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不太注意追溯它的历史渊源,这是个不足。列宁写过一本书,叫《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我们现在也应该研究分析一下中国社会主义的来源到底是什么?组成部分是什么?我个人的看法,来源基本上有这样几个:一是中国人传统社会理想和中国近代的经历,这在构筑中国人的社会主义观念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启发作用和苏联模式的影响。我认为,党内系统研读过马恩原著的人并不多,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共产党的启发作用绝不可低估,这个来源是不可否认的;而建设社会主义,从理想到实践,苏联模式的作用非常之大。三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的实践与现实的需要。这个可能是最重要的。中国共产党非常善于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并把它上升为理论。这是共产党能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设根据地的经验在掌握全国政权后也很有帮助。
不过,我认为有时把经验当成教条,这也是导致重大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后来犯的错误就很典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固守革命年代的阶级斗争理念和迷信群众运动,这就带来了许多问题。这方面的错误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可称之为“经验教条主义”。一般说,共产党遇到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时的确会先翻本本,先按照教条去干,但这样做的结果大都是一败涂地;然后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摸索新办法,等到有了自己的一套经验后,许多事情就做得比较好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大方向是确定无疑的;但中国社会主义所走的具体路径,并不完全是主观选择的结果。前些年,我比较仔细地研究了新中国成立后前七年经济体制的演变。我发现,共产党最初设想和后来实际发生的情况差别很大。最初的设想并非如此,但最后走成了那样,其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在发挥作用。研究历史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事人的主观意愿未必有后人认定的那么大的作用,客观条件会像无形的手左右历史进程。
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段历史,不能不提新民主主义。现在,有些人把新民主主义神化了。新民主主义的设计,本来就是一个过渡,不能过分解读。现在,很多人对新民主主义的最初背景缺乏全面了解。那时,苏联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一度放弃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策略,转而主张建立国际反帝统一战线。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最初是迎合共产国际政策转变的产物,但他的确提出了中共自己的一套社会主张。不过,仔细分析一下,也会发现里面“左”的东西不少。抗战结束前后,共产党人曾设想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建立联合政府,实现和平建国。这时新民主主义很得人心。然而,此后国共分裂、内战爆发,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基础其实已开始瓦解。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的目标很明确,一个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另一个就是有步骤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尽管最初设想的过渡要十几、二十几年时间,但新民主主义只是一个过渡阶段,这在思想上是很明确的,而按共产党人的本性,只要存在加快这一进程的可能就决不会拖延。
新民主主义实际只实行了四年左右。我不同意那种把新民主主义说成是一种策略而并不打算真正执行的观点。共产党人当时还是很真诚的,这不仅出于对其他民主党派的承诺,更重要的是认为客观条件如此要求。按照共产党人当时的设想,由于中国经济极其落后,一下子不可能实行苏联式的单一公有制和全面计划经济,只能两条腿走路,国营部分实行计划经济,同时也保留私营和个体,让市场也发挥作用。这就是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原因。后来形势变化之快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1953年开始实行三大改造,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为何如此?这里简单讲三方面原因。
一是国民党时代留下来的经济结构成分和体制的影响。国民党的经济体制是半统制、半市场,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官僚资本即国家资本占社会总资本的一半略多,在工业资本中则占到80%以上。这使得一没收官僚资本国营资本就占据了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和优先地位,而国营经济从来是实行计划的。
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稳定经济的一系列政策事实上形成了导向计划经济的路径。稳定物价、控制原材料、管制金融、统一财经、禁止解雇工人等,这一系列政策成功结束了长期延续的恶性通胀和财政赤字,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新政权的巩固,但也使得发展市场经济的可能因此丧失。尽管共产党当时在主观上还想利用私营企业,但这些企业生存的市场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于是,政府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的办法来维持私营企业,以免造成失业;但这实际上把私营企业也纳入了计划体制。在三大改造中,毛泽东本来认为最难改的是私营工商业。而这一块实际进行得最快,全面展开后不到一年甚至仅几个月就完成了。原因是资本家无论内心多么不愿意,他也得甩包袱,顺从大势。
三是冷战环境的影响。在抗战结束时,毛泽东曾设想战后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可能更多地要依靠美国的帮助。但在内战爆发、国际冷战兴起之后这已经不可能了。从世界范围看,冷战把工业化社会分成了两部分。美国的冷战战略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把苏联、东欧隔离在世界市场之外,让他们没办法健康发展,以此来保证美国经济的优势和健康发展。所有第三世界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时候就要被迫选择,你站在哪边?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对华禁运,这个问题就变得别无选择。本来为发展外贸,共产党曾设想凡有外贸能力的私营企业不改制。但西方国家对中国搞封锁,不同中国企业做买卖。这些私营企业就只好转向苏联东欧。然而,苏联东欧又说,我们是计划经济,只跟国营企业做生意。你要与苏联东欧接轨,你当时就得搞计划经济。例如外部环境没有那么恶劣,有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触的条件,中国共产党的头脑是很灵活的,完全可能做出别样选择。
此外,如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计划经济的普遍认同,朝鲜战争之后实行的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超赶战略等,这些都是影响中国社会主义路径选择的重要因素。
本文节选自《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5月版)中《章百家:路径选择受多重因素制约》一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