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若干趋势(2)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若干趋势(2)

三、“两制”关系对立统一,社会主义辩证发展

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的生长点,也是认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关键点。21世纪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又经历着新的变化和发展,我们需要对其新现象作出科学解释,对其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作出系统说明。

当代资本主义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经历了一个新发展,即新自由主义及其基础上的全球化,其结果的突出体现就是从2008年自美国始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危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资本主义深刻的体制困境”。人们对危机的关注从直接的原因、性质、趋势、后果到对中国的影响与中国的对策,那么应如何从制度层面进一步认识当前这场世界性危机及其发展,思考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呢?

一要联系过程看问题:危机不是孤立的现象,是过程的产物, 是与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关系的新调整、与资本主义的创新相联系。

二要辩证看性质: 与当前危机联系的资本运动过程,既有满足资本逐利要求,实现资本扩张,给社会造成灾难的性质和局限,也有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促进社会发展,生长新社会因素的一面。

三要客观看命运: 危机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即灭亡, 却客观要求资本主义必须进行新的调整,其调节可能缓和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但也在辩证地否定、扬弃着资本主义自身。

四是推广开来看自己:危机对世界社会主义是机遇和挑战,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广泛的影响。

总之,当代资本主义是一种辩证的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是一种对立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学习借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是一种辩证趋势。

值得指出的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马克思不仅指出资本主义是自我扬弃的过程,还对这一过程作出具体的分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分析现实,我们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新的自我扬弃,为未来社会进一步创造了物质基础、社会形式和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线索,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要伴随资本主义发展,在发达国家更多地表现为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表现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新社会”的社会、阶级和制度因素的成长,而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则关键要看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开放及其对资本主义的学习、借鉴和超越。

我们要深刻认识当前危机的本质, 科学把握世界的发展趋势、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坚持中国发展的成功道路,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四、民族性与社会主义的全球化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还是人的实践空间不断扩展、人们的交往不断增强和人类共同体不断升级的过程。从历史与逻辑上看,人类社会的共同体,经历了从以血缘家庭为基础的氏族和氏族联盟,以共同的地域、经济生活、语言和文化心理为条件的民族或族群,以对内治权、对外主权为基础的现代民族国家,以及到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球化为基础的世界共同体——“地球村”。

今天,一方面我们仍处在民族国家的时代,就是说民族国家在我们生活中是最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体(单位),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际,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及其发展的现实基础,也因此是世界社会主义民族性、多样化的深刻根源;另一方面,我们也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或者说,经济全球化是我们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它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成为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政党都要面对的客观现实。我们需要从经济全球化去反思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去思考21世纪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

首先,马克思没有生活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认识全球化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提供了根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今天,我们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基本现实、一个客观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与社会主义有内在联系(也提出了客观要求);与此同时,全球化又是一个主观实践过程,是20世纪末资本的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而今天世界处在资本全球化时代,但也已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特点。科学地把握这个本质是认识全球化时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其次,全球化时代不能是封闭的社会主义而必然是开放的社会主义,在这方面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有深刻的经验教训。苏东剧变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生的最重大事件,从全球化视角总结苏东国家剧变的原因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对此,国际上现在有两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无法抵抗说”,另一种是“模式失败论”。前者是说苏联不能抵抗资本的扩张,后者认为苏联传统的全球化模式不行。结论是:“两个平行市场理论”及其实践不符合全球化的要求,孤立于世界经济和错对经济全球化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世纪之交,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模式转换、成功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正是其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关键。

再次,经济全球化是世纪之交人类生活中最重大的历史进程和趋势,这样一个趋势必然要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关系产生影响,并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不同以往的趋势和特点。概括起来,这些新趋势、新特点可以归纳为三条:一是两制国家都将卷入全球化过程,其相互关系得到发展,相互依赖得到加强,而一个阶段对话与合作将成为其关系中的主流;二是两制国家对立依然存在、矛盾有新的发展,甚至会时有激化,其斗争形式则有新变化、新特点;三是两制国家均面临全球化的挑战,双方在一段时期中会出现“双赢”的结果,但最终结局必然是资本全球化的性质根本改变,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总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正在经历从民族国家基础上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走向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广泛联系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五、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生态化”发展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适应社会进步和人民要求,世界社会主义也在变化和发展,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社会主义生态化,或者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这一趋势和特点体现在世纪之交生态社会主义的“异军突起”,体现在世界社会主义各种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的生态化,以及体现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发展。

首先是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战后西方的环境危机触发了绿色生态运动。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索超越了生态学范围,一些左翼学者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来引导生态运动,为社会主义寻找新的出路。90年代以来,绿色运动逐渐成为左翼政治流派中的一股重要力量。21世纪以来,各种社会主义力量加入生态运动,生态社会主义影响进一步增强,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力量。

生态社会主义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代际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理念,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阐述。它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发展。

其次是传统社会主义的“生态化”。苏东剧变后,许多共产党员都加入了绿色组织。西方一些主要政党也纷纷通过“绿化”或与绿党联合以增加执政砝码。经济增长、社会公正、环境保护本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生态社会主义核心中的核心,也逐渐成为其他各种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和主张的重要内容。

从理论基础上看,随着生态社会的来临,各种社会主义不同程度地赞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生态化分析,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提升到“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认为生态恶化是资本主义固有的逻辑,因而解决问题的出路就在于改变资本主导的这种逻辑本身。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不仅关注其传统的现代化和民主、公正,而且重视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人与自然矛盾问题,认为必须在超国家的全球层面,在超时空的代际层面考虑生态和社会公正问题。从制度目标上看,各种社会主义都开始引入、认同、主张和思考一种超越“主义”基础上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度,以及人们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实现手段和依靠力量上看,各种社会主义不仅要与生态社会主义力量结盟,而且还要把绿色组织、新政治运动、传统工人运动、各政党合作都作为社会变革的动力。

第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逐渐形成的,其形成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是生产方式又是生活方式,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在文化、体制和政策上不断建设。中国现已开始转向大规模生态建设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同步进行、协调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可以预测,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迎来一个建设的高潮,这一伟大的实践也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六、信息化与社会主义的“与时俱进”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世界社会主义与这一重要趋势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今科技革命新一轮的发展既为世界社会主义创造了机遇,也对之提出了挑战。可以说,科技新发展是新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成功面对这一现实,实现与时俱进则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成功的关键。

首先,科学技术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出现了三次大的科技革命,而今天新科技革命又经历着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科技推动人类精神文明与进步”等重要命题,科学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科技革命的社会意义。

今天的新科技革命或新科技革命的新浪潮对社会发展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有特殊意义。它开启了“知识经济”时代,引发了改革潮流,可以预测,在新世纪它还将为社会主义新的飞跃创造条件。

第二,科技革命新发展使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根本契合、方向一致,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机遇。另一方面,科技革命是一个新的现实,要求本质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在现实中与之相适应,要求社会主义从实际出发进行创新和发展,这就使它也构成对原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种挑战。

历史表明,科技革命发展不是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充分条件,不会自然而然地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要靠实践去实现,它并不能自然促进科技的发展;历史也表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不能适应新科技革命的要求,只有经过改革,社会主义才能适应历史的发展,不革新旧体制既不能促进科技革命的发展,跟不上历史的潮流,也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理论的僵化和实践的失败;而社会主义力量能否积极正确地应对科技革命发展的现实是其能否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

第三,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与时俱进。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而言的一个表明社会技术基础发生质的变化的新概念,是指以信息为基础,信息生产、交换与消费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是一种社会技术经济形态的概念。它虽然不能全面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全面揭示社会关系变化的社会本质,但却能精确地说明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生产力方面的重大变化,进而说明社会其他方面随之进行的技术基础方面的变革,因此,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意义。

早在1980年,杜汉纳便在法国出版《后社会主义》一书,他在书中宣称人类社会正在步入后社会主义阶段。后来,叶莲娜·萨马尔斯卡娅在《自由思想》杂志(1995 年第4 期)又发表了题为“从工业社会主义到后工业社会主义”[3]的文章,指出无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都是工业时代的社会主义形式,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既向工业资本主义提出了挑战, 也向工业社会主义提出了挑战,而后工业时代社会问题的变异需要社会主义观念的更新。我们认为所谓后社会主义,对科技革命的发展与技术经济形态及其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关系的分析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它提出了时代发展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说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必须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