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破解“三不”靠什么

上海:破解“三不”靠什么

有媒体报道,最近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一些地方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三不”现象依然存在。不会“融入”,有的虽然“身入”群众,却放不下架子,缺乏亲和力,不知道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愿“心入”,要么借口公务繁忙,浮在上面,要么下去了“隔窗看景、走马观花”,最后变成走过场;不敢“深入”,有的干部表现政绩时争先恐后,却害怕面对矛盾、解决难题,不愿倾听批评,最终导致“小事拖大”。

无独有偶,听一位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说起:“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关键要处理好‘感情与干劲’这对关系。干部对群众有感情,工作就有干劲;感情愈深,则干劲愈足。”事实上,解决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三不”现象,核心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感情问题。感情问题掺不了假,干部距离群众远了,群众对干部的感情自然也淡了。因此,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加强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与群众的深厚感情。与群众的感情密切了、深厚了,干部干劲的迸发也就水到渠成了。

基层干部对群众的感情从哪里来?当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不会凭空产生。“干部脚下沾多少泥,群众心里就有多少感情。”干部对群众的感情,必须也只能从了解群众、深入群众、熟悉群众开始。不了解、不深入、不熟悉,就不可能掌握群众的感情脉搏,也不可能感知其痛痒,更不可能把握其所思所盼。自然,干部也就不可能对群众产生感情。

从来,感情的建立和沟通都是双向的。干部主观上作出努力是一回事。但客观上能否被群众接受,亦即干部能否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还得看干部联系群众的态度及其方式方法。如果干部对群众的态度是真诚的,方式方法是到位的,那么,群众定然会从感情上接纳干部,工作上配合干部。

干部对待群众的态度,要义在于干部首先要把群众当亲人,对他们掏真心、说真话。唯此,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亦才能做到与你“掏心窝子”。干部要从方式方法上争取群众,必须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从无谓的应酬中挣脱出来,做到多下基层、常下基层。尤其要放下架子,不打官腔,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虚心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请教,并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习气,自觉转变作风,做到下村子、进车间,到田头、坐炕头,善于与群众打成一片。

可以相信,既“身入”又“心入”,干部一旦与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融洽的关系,那么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思想智慧,增添无穷无尽的工作干劲。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