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加大市级统筹力度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内蒙古:加大市级统筹力度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作为内蒙古版的“中国梦”,体现了很强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准确性。深入贯彻好这一思路,呼和浩特市要按照“两个一流、三个首府、两个率先”目标要求,充分发挥首府优势,加大统筹力度,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着力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在功能定位上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我们将在强化产业支撑的基础上,下大气力加强城市改造建设,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切实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是加快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建设如意等总部基地,积极吸引世界500强、全国500强、国内行业百强和大型央企,在我市建立全国性总部、省级总部、区域性总部以及结算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在中心城区打造企业总部集聚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把旅游和文化连起来做,打造大青山生态旅游区、国际影视城等文化旅游综合体,打造若干条精品历史文化街区和若干个文化创意产业园,把呼和浩特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在做大做强中山路核心商圈的同时,积极打造锡林南路商圈、金海商圈等次中心商圈,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城市商业,把呼和浩特建成西北地区商贸中心城市。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引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支持本土银行发展壮大,培育和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村镇银行,加快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发展会展业,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国际会展中心,积极推进特色产品会展、民族文化会展等会展产业的发展,以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等为平台,推出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会展品牌。

二是加大中心城区规划改造建设力度。用3年左右时间,总投资1925亿元,下最大决心完成核心区改造提升九大工程,包括老旧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快速路建设、“大公交”、分质供水、“气化呼和浩特”、出城口改造、大青山南坡综合治理等,彻底改变首府中心城区面貌。鉴于呼和浩特城市发展与机场已形成相互制约的局面,同时已经具备了发展轨道交通的条件,我们分别投资180亿元和300亿元,实施机场搬迁和轨道交通建设两项重大工程。目前这两项工程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预计明年下半年或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加快东部新区规划建设。东部新区主要包括现在正在建设的40平方公里“一街五区”和机场迁建之后释放出的100平方公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路网布局上尽量减少平面交叉,在生态环保上大幅增加绿地面积,在功能布局上形成混合模式,打造一个“交通便捷、空气清新、疏密有度、宜居宜业”的生态环保低碳新城。

三是提升中心城区品位特色和宜居水平。首先要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牌子。打造和保护好大召区块、公主府区块、将军衙署区块、昭君博物院区块、老博物馆蒙元文化区块等几个精品历史文化古迹和街区。在城市重要节点建设一批地标性建筑和城市综合体。突出蒙元文化这一主题,全力打造好成吉思汗蒙元文化一条街。其次要转变房地产开发模式,在推进品牌化经营上狠下功夫,重点引进诸如绿地、万达、恒大、中海、巨华等大型房地产企业,推进品牌化经营。再次要在精细化管理上狠下功夫,牢固树立“管理比建设更重要”的思想,建立长效化、精细化的管理机制和模式,为市民打造一个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宜居环境。最后要实施一批“迎庆献礼”重大工程,主要包括内蒙古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内蒙古国宾馆、内蒙古美术馆、呼和浩特国际机场、呼和浩特城乡规划馆、大青山生态综合保护区、恒大中心、赛马场及蒙古部落、地铁一二号线、“田”字延展型快速路网等,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

(二)着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中心城区周边五个旗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呼和浩特发展工业的主战场,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从某种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就是“民营经济”,就是“县城经济”。发展县域经济,要重点在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建设上下功夫。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