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读《共产党宣言》漫议(2)

青年毛泽东读《共产党宣言》漫议(2)

既然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期间不可能读到陈望道译《宣言》的全译本,那他在关于此事的两则回忆中为何均强调该译本呢?

一个人的思想演变,往往要经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第二次到北京期间,毛泽东虽然读过《宣言》并倾向马克思主义,但他还没有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况且,《宣言》中的阶级战争、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思想与毛泽东之前赞同的无政府主义主张相去甚远,这无疑增加了其思想转变的难度。进而言之,阅读《宣言》并不表明毛泽东当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帮助毛泽东从根本上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是陈独秀。第一次到北京期间,毛泽东在杨昌济的介绍下认识了陈独秀,并给陈独秀留下了深刻印象。1920年春,毛泽东到上海时拜访了陈独秀,谈话中,自然也谈到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参见《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此时,陈独秀正在帮助陈望道校译《宣言》,他建议毛泽东看看这本书。(参见朱洪:《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版,第114页。)所以,毛泽东很有可能通过陈独秀阅读了《宣言》的全译本。对此,毛泽东在日后的回忆中不无感慨地说:“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陈独秀表明自己信仰的那些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自述》(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在陈独秀的影响和帮助下,毛泽东拨开了心中笼罩的疑雾,进而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第116页。)陈望道翻译的《宣言》正式出版后,毛泽东多次研读,甚至能完全背诵出来。陈译本《宣言》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译本。于是,毛泽东在日后的回忆中均强调陈译本《宣言》也就不足为奇了。

《宣言》是最早被译为中文出版、中文译本最多、印数最多,并且传播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正是通过阅读《宣言》,汲取了革命思想,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最终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在以后的岁月中,《宣言》还被毛泽东经常读,重点读,以此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以及理论创新。1939年,毛泽东曾对党内同志感慨地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少次。”(《缅怀毛泽东》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00—401页。)到了晚年,毛泽东还在孜孜不倦地阅读着英文版以及大字本的《宣言》。可以说,《宣言》作为毛泽东的精神家园和智慧源泉,伴随了毛泽东的一生,这也从另一方面折射出《宣言》所具有的永恒价值和魅力。〔作者房世刚,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教学部讲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