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发展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的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但在探索中也出现波折和困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虽然表面也是“依靠群众”,但是搞成了“群众运动”,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也成为片面理解和执行“群众路线”的错误范例。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为恢复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邓小平、陈云、叶剑英、李先念、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做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1979年11月邓小平在《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陈云同志在与地方负责人谈话中提出,搞调查研究“一种是亲自率工作组或派工作组下乡、下厂,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另一种是每个高中级领导干部都有敢讲真话的知心朋友和身边工作人员,通过他们可以经常听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后一种调查研究,有‘真、快、广’的特点”。胡耀邦在调研工作时指出,“对担负领导工作的人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是分不开的。群众路线走得好,实事求是就可以做得更好”。“决议”总结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同时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高度概括,形成了至今一直在使用的规范表述,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82年十二大“党章”又加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由此,“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政治概念发展成为一个有完整表述、系统内容、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宗旨”,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这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党的“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又一重大而有力举措,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又一次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
总结上述“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完善过程,可以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史”。
党的群众路线伴随着党的历史而形成,伴随着党的历史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近百年来中国和世界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不断探寻中国的独立和富强之路,探寻人民群众的幸福之路。党的成长和党的群众路线都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挫折、拨乱反正和再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也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思想,被90多年的实践证明是实现党的理想、党的目标、党的宗旨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党的历史证明,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胜利靠人民,失去群众根基的任何方法都注定要失败。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党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从人民中来,党员是人民的一份子,党离开人民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当前,党内出现了脱离群众的倾向,有些还相当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破坏了党与群众的关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对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又一次伟大的实践和理论创新。
(作者为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